這些叢書、係列書,內容豐厚,具有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裝幀設計風格各異,印製精良,不失青春之氣、大雅之氣。它的出版,為我國出版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也進一步提升了中青社的出版品位。
《青年文摘》蓬勃向上
創辦於1981年的《青年文摘》刊物,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發展起來。經過曆任主編蔡雲、周奇、胡守文、陳安鈺的精心打造和編輯部同誌的不懈努力,以其獨特的魅力,始終保持多年長盛不衰的勢頭。1984年月發行量首次突破100萬冊,最高達123萬冊,此後一直躋身於全國百萬大刊之列。1997年社領導班子作分工調整,要我任期刊編委會主任,主管《青年文摘》等幾個刊物的工作,我深感壓力很大;但有經驗豐富的主編陳安鈺組織期刊編輯工作,盡管期刊市場常有波動,可《青年文摘》的印數一直穩定在100萬冊左右,陳安鈺在社內也被譽稱為“陳百萬”。1998年底安鈺同誌奉調到《中華兒女》雜誌任副總編輯,由胡守文同誌兼任《青年文摘》主編、張洪溪同誌任副主編,《青年文摘》開始了新一輪的運作。
辦雜誌有句名言:“不變的宗旨,求變的方式。”為了尋求新的突破,1999年《青年文摘》遵循以前風範,進行創新求變。首先在內容上創新求變。在青年關注的“人生價值、成長成才”等命題上加大力度,多選精編精彩的文章吸引青年、引導青年、啟迪青年。在編輯工作中,一是注重審美,在選稿時多從審美的角度審視、挖掘稿件;二是注重潤美,加大編輯含量,精心修改、加工,精益求精;三是注重創美,革新欄目,整合出與青年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成長”、“情感”、“人生”等板塊,同時在期刊的設計和編排上推陳出新。力求期期優質,文章好看耐讀,更加吸引青年讀者。其次在印發上進行變革。《青年文摘》創辦初期隻有北京一個印點,創辦18年,也隻有北京、武漢、西安三個印點,印點偏少這一狀況長期製約著刊物的發行。為
了改變隻有三家印刷廠、三地郵局印發百萬大刊的局麵,張洪溪同誌不辭辛苦,一個地區一個地區作調查研究。經過多方協商、多方論證,1999年下半年,在南昌、貴陽、深圳新設立了三個《青年文摘》分印點,刊物的分印點由三個增加到六個。采用異地同步印刷、同步發行策略,每月的期刊到達讀者手裏快捷,方便了讀者購買閱讀。六個分印點為了把本印點的“蛋糕”做大,相互競爭,發行量月月攀升,到2000年1月發行量達138.8萬冊,超過曆史上123萬冊的最高水平,到2000年4月我退休時,月發行量達156.1萬冊。2000年9月,《青年文摘》改為半月刊,發行冊數又節節上升,到2001年最高月發行量上升至236萬冊。以後又有更大的發展。刊物發行量的上升使我們認識到,保證刊物質量和合理設置分印點是推進發行量上升的兩個輪子。
以上三件事,我都“貴在參與”。在圖書編輯工作中,編輯和主持編輯了以經濟類為主的社會科學讀物;在期刊編輯工作中,與當時的主編、副主編共同探索提升和發展期刊的路子。我所作的貢獻很小,微不足道,聊以自慰的是在編輯工作中發揮了一個螺絲釘的作用。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回望在改革開放時代中青社複業、興業、創業的事例,可以看出中青人有一種始終革新求變、追求卓越的精神。衷心祝願中青人弘揚優秀傳統,勇於開拓創新,在新的征途上,用智慧和汗水譜寫新的篇章!
(原載《青春永駐》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