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牌的延伸、發展和創新有多種思路。
其一,借重名家效應,寫出名作,出版品牌書。高質量的作品往往是名家之作。請學術名家、文學名家和藝術名家撰寫,一般都有較高的學術質量、文學價值和藝術水準。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外文學名著較多,主要得益於善於開發作者資源,聯係和團結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名作家多,名作品也就多。
其二,借鑒名著經驗,延伸深化,做出品牌書。借鑒現行名牌書,使品牌得到延伸。如上海辭書出版社有了《辭海》,借鑒其經驗,開拓創新,於20世紀80年代編輯出版了《唐詩鑒賞辭典》等書,獲得成功,引出一係列“鑒賞辭典”。又如春風文藝出版社打造的《布老虎叢書》,由於注重質量,要求列入“布老虎”的作品,要故事性強,可讀性強,至今暢銷不衰。《布老虎叢書》開始是長篇小說,後來有了“布老虎”的散文和隨筆,做了《小布老虎叢書》,以後又做了《布老虎中篇小說》。延伸與發展的效果都很好,產生了“布老虎”品牌效應。品牌的延伸與深化,貴在創新。是“借”中有“創”,不是簡單的模仿和複製,更不是抄襲。
其三,借用名社影響,招賢納士,創造出版品牌。名家創作名作,與出版者打造了品牌。一個出版社由做單個品牌到做品牌係列,越做越強,成為了品牌出版名社,反過來出版名社具有“聚合效應”和“磁場效應”,會聚合和吸引更多的出版資源,吸引更多的名作者。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作者隊伍,是一個出版社的重要出版資源。這些知名作者不但能源源不斷地為名社創作出一流作品,還能參與出版社品牌的建構。一個名社既有利於團結一批作者,擁有一個作者群;又有利於引進既懂經營又懂業務的複合型人才,經營品牌;還有利於引進各種形式的出版項目的融資、合資、合作,獲得更多寶貴的出版資源,使出版品牌延續和發展。這就是品牌書、名牌社的效應。這就是每個有遠見的編輯出版工作者,對打造出版品牌的必然選擇。
三、打造出版品牌,編輯工作應遵循客觀規律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劉杲先生在《我們是中國編輯》一文中指出:“振興中華離不開出版,繁榮出版離不開編輯”;“出版傳世之作,是我們的最高追求。”打造出版品牌,奉獻傳世之作,是編輯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編輯工作的理想追求。中國是有五千年文明曆史的國家,我們的祖先留下許多豐富的文化典籍。如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部書已成為千古絕唱。唐詩、宋詞流傳千古,深入人心;曹雪芹的《紅樓夢》等文學名著至今長盛不衰。如果我們能夠編輯出版一兩本傳世之作,那將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貢獻。打造精品,出版品牌,編輯發揮著重要作用。編輯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編輯的責任是什麼?編輯是圖書的策劃者,書稿的審讀者和加工者。作為策劃者,他要根據讀者需求和市場需要,設計出獨樹一幟的優秀選題;作為審讀者,他要對稿件進行鑒別、選擇、把關,並提出有助於完善作品的修改建議;作為加工者,他要對書稿從結構到語言文字進行規範處理,精雕細刻、精益求精。如果把編輯出版一種書比作一個完整的工程,編輯既是工程的設計者,又是工程的具體施工者。從編輯的功能來看,如果沒有編輯工作,沒有編輯創造性的勞動,就不可能有精品力作的產生。
在打造出版精品的過程中,編輯從事的是創造性的工作。但這種創造又不是隨心所欲的,而要遵循編輯活動的客觀規律。在說到編輯規律時,我想順便說點中國編輯學會組織研討編輯學、探索編輯規律的情況。中國編輯學會是學術團體,主要開展編輯學術研究活動,研究探討編輯理論、編輯實務和編輯史。學會成立12年來,組織開展了一係列學術研究活動,如召開學術年會、編輯學理論研討會,輪值主辦國際出版學研討會等等,使編輯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和豐碩成果。中國的編輯活動有悠久的曆史,但並沒有建立一門以編輯學命名的獨立學科,因此有人說“編輯無學”。近20年來,一大批研究者積極探索,為建立涵蓋多種傳播媒介的普通編輯學而奮鬥。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先後出版教材、專著一百種之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幾十所高等學校開設了編輯出版學專業,有十多所高校成立了編輯出版研究所。由於大批論文和專著的出版,編輯學的學科地位得到社會公認,編輯有學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編輯學的學科建設取得重要成果。
在編輯規律的探討方麵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編輯規律有三個層次,即基本規律、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編輯基本規律是最高層次的編輯規律,適用於古今中外和各種傳播媒介的編輯活動。近些年來,中國編輯學會專門召開過探索編輯基本規律的學術研討會。研究者提出了多種觀點和見解。我作為編輯學會秘書處的一員,從中吸取了很多學術營養,受到很多啟發。什麼是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呢?根據我多年從事編輯工作的體驗,我比較讚成編輯活動基本的客觀規律是對科學文化成果的選擇與優化。策劃是選擇優化,是對選題的選擇優化;審讀加工也是選擇優化,是對已有文稿的選擇優化。所謂有價值的圖書都是經過選擇得來的價值。我國是世界上文化典籍最豐富的國家,之所以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典籍,正是編輯不斷選擇優化的結果。今天我們要不斷吸收當代文化創造的新成果,仍然需要編輯不斷地選擇優化。選擇優化的目標是使出版物具有科學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應用價值、資料價值等。選擇與優化貫穿於編輯工作的始終。對一個出版社來說,要選擇書稿,即選擇有創意、有價值又適合本社出版的書稿;要選擇作者,即選擇有創造、有才華又適合本社出書特點的作者;還要選擇讀者、選擇目標市場,研究出書特色,適合讀者閱讀,滿足市場需要。
為了使編輯工作更好地遵循編輯活動的客觀規律,新聞出版署圖書管理司曾轉發中國編輯學會和湖北省編輯學會編寫的《圖書編輯工作規程》,對圖書編輯過程中各環節工作的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的規定。在圖書編輯工作中,現在有選題論證製度、稿件三級審稿製度、責任編輯製度和“三校一讀對片”責任校對製度等。這些行之有效的規章製度,是編輯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編輯客觀規律的反映。遵守這些規範,才能保證編輯工作的秩序、效率和圖書質量。
編輯工作的實踐說明:隻有編輯工作按客觀規律辦事,充分發揮編輯的能動作用——“周密策劃,精心加工;錦上添花,拾遺補闕;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盡善盡美”——才能產生出無愧於時代的文化精品和出版品牌,才能把出版業做強做大,並為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