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質量,包括內容質量、文字質量、裝幀質量、印裝質量等。對各類不同的圖書,有不同的質量要求和標準。但衡量圖書質量,首先要看圖書的內容。所謂質量高的圖書,關鍵是內容的高質量、高層次、高品位。有的圖書,隻重形式,忽視內容,精美的形式,平庸的內容,不是質量好的圖書。但是圖書也是一種文化藝術品。有的出版物內容很好,但設計粗俗,缺乏藝術性,印裝質量低劣,也不是一本質量好的書。質量好的圖書應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相得益彰。保證圖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優化選題。選題優劣決定出版質量的高低。有高質量的選題,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圖書。
為了保證圖書質量,最主要的是抓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有選題規劃。即根據本社的出版宗旨和出版資源製定出書計劃。既要有近期規劃,又要有長遠規劃,不能“撿到籃裏都是菜”。選題計劃反映一個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和出版水平。這是編輯工作者有計劃的、科學的能動行為,也是克服跟風出版、重複出版的舉措。重複選題會造成資源浪費、盲目出版和市場混亂等弊端。
二是要抓好重點選題。現在大陸一些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很注重運用“二八定律”。從圖書市場來看,往往是20%的出版社占據80%的市場份額;出版社20%的係列或品牌圖書創造80%的利潤;20%的客戶實現了80%的銷售。這個比例不是非常嚴格,但提醒我們在編輯工作中,要處理好“二”與“八”的關係,重點與一般的關係,隻有抓好“重要的少數”,抓住重點選題,才有可能打造精品,實現品牌效益。
三是要保證重點選題實施。優化資源配置,集中資金,集中力量,推出重中之重;對重點選題給予切實的出版保障,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以保證重點選題的切實實施。
2.特色是出版品牌的前提
要創造和發展出版品牌,必須塑造圖書的鮮明個性特色,走個性化、精品化之路。品牌圖書是特色圖書中的精品。從優質到特色,從特色到品牌,是打造出版品牌的基本途徑。
出版特色是出版的立身之本和發展之源。隻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處於不敗之地,立於出版之林。參加國際書展,可以看到英國、美國、德國等館內,富有特色的精品圖書琳琅滿目,圖書版權貿易興旺。一般購買工具書的版權,往往就會想到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買科技書的版權,就會想到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這是因為其出版的圖書在國際出版界享有盛譽。從大陸來講,讀者買工具書往往會想到商務印書館,買古籍類的讀物會想到中華書局,買電子計算機圖書會想到清華大學出版社,買英語書會想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等。原因在於這些出版社的圖書已確定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形成了出書特色。
國際出版界將出版業分為大眾出版、專業出版和教育出版。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不論是綜合出版還是專業出版,也不論大社小社,都不應麵麵出擊,而應瞄準某個方麵,尋求目標市場的差異化,創造出各有千秋、富有特色的產品,才能贏得市場,贏得讀者。
——綜合出版不應大而全,而應突出個性特色。如中國青年出版社是綜合性普及性青年讀物出版社,文史哲、數理化、天地生的書都出,但最有特色的是青年教育讀物和文學讀物,如幫助青年成長成才的讀物,《牛虻》、凡爾納幻想小說係列等外國文學名著和大陸作家寫的著名長篇小說。這兩類讀物長時期內成為中青社的主打產品。這個社,一是打文化牌,一是打青年牌。現在除圖書外,還辦有《青年文摘》,月發行量250萬份,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青年刊物。又如近幾年迅速崛起的金盾出版社,以農村廣大讀者為對象,組織出版了一大批通俗、實用的農業科技類圖書,並以低廉的定價、優質的售後服務,滿足了農村讀者的需要。如《快速養豬法》一書就銷售400多萬冊。其出書特色和經營策略是,農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因而深受廣大農村讀者歡迎。
——專業出版不應突破出書範圍,而應辦出專業特色。“術業有專攻”。以“專”做好做強的事例不少。在國外,最典型的是德國紹爾出版社,把書目出版作為自己的出版特色。該社把客戶鎖定在各國國家圖書館和科研機構,把內容枯燥無味、製作費時費力、出版後難於推銷的書目類圖書,做得卓有成效,成為圖書情報界所必需的檢索工具書。紹爾出版社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出版社之一。大陸有一批專業出版社,如人民衛生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建築工業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等在“專”字上做文章,以專取勝,其零售市場的占有率大都超過一個省出版集團的總額。又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一家以出版古籍整理及其研究著作為主的專業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出版了由古典文學專家撰寫注釋、講評的《唐詩三百首新注》,10年間創下銷售200萬冊的佳績。他們認為,古典詩歌讀物,其內容是永遠不會過時的,關鍵在於表現形式,好的內容還需要好的形式來表現。90年代他們又推出了《唐詩三百首》圖文本,既保留了濃厚的古典韻味,又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出版一年9次印刷25萬冊。繼《唐詩三百首》圖文本後,又推出《唐宋詞三百首》圖文本、《宋詩三百首》圖文本和《古詩三百首》圖文本,形成“圖文本詩詞三百首係列”和“圖文本古典名著係列”,創造了很好的效益。有人說,未來社會分工將更為細化,隻要有專業,就會有出路。21世紀是專業人的天堂,不要輕易轉換不相關的跑道。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小型出版不應小而全,而應做專、做精,以小取勝。在辦小型出版社方麵,台灣出版同行積累的經驗更加豐富。據說,台灣出版社數以千計。在我的印象中,台灣出版品種繁多,印刷裝幀精美,翻譯作品較多,出版流程快速。那麼多出版社各自運用著不同的獨特出版資源,精耕細作,拓展空間,實屬不易。在大陸也有以小做大的例子。例如山東畫報出版社是小型出版社,出版“老房子”、“老相片”,成為圖文類圖書一枝獨秀。其成功的原因在於,圖文並茂改變了以往的閱讀習慣,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使閱讀成為輕鬆、直觀的一種活動,給人以視覺的享受。山東畫報出版社過去也做圖文書,但銷售平平,隻是另辟蹊徑,做出富有特色的“老照片”後,才聲名鵲起。還有一本《小小說選刊》,做得也很成功。在文學期刊發行量呈整體大滑坡的情況下,《小小說選刊》平穩發展,月發行量高達64萬份。《小小說選刊》取得如此成績,得益於它準確的品牌定位和獨特的經營策略。他們認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很難像過去那樣閱讀一本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需要輕、薄、短小的作品。小小說,篇幅兩千字左右,簡約精致,且情節波瀾跌宕,在幾分鍾內閱讀,可以獲得文學審美的愉悅,因此很受讀者歡迎。
3.創新是出版品牌的生命
任何一種品牌都有成長期、穩定期和衰退期,當某一種品牌進入衰退期時,就應求新、求變。如果墨守成規、固守一成不變的老模式,就會失去品牌的生命力。由於競爭的推動,新的出版品牌層出不窮,品牌的更新期相對縮短,這就應該給品牌不斷注入新的內涵,不斷提高出版品牌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隻有這樣,才能持續吸引讀者,滿足讀者的需要,永葆出版品牌的青春活力。品牌創立之後,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維護品牌,延伸和發展品牌。出版品牌是一個內涵豐富的係統。出版品牌的建設要經曆由單個圖書品牌的樹立、類型圖書係列品牌的培育到整個出版社品牌的塑造過程。出版品牌是經過長時期精品打造而來的,因此不斷延長或延伸出版品牌效應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