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後記(1 / 1)

幾年前,一些朋友就建議我出一本書。我在中青社和中國編輯學會工作期間,編編寫寫並發表過一些東西。我總覺得這些東西內容淺薄、缺乏創意;再說我在學會秘書處也是成天勞形於案牘,總想把學會工作告一段落後,再靜下心來考慮出書之事。

沒想到,“人有旦夕禍福”落在我的頭上。2011年12月3日,對我來說是個“黑色星期六”。低頭洗臉抬頭擦臉時,突然間右眼一片漆黑。到同仁醫院看急診,接著又到北京醫院眼科住院治療,確診為右眼視網膜主動脈阻塞。醫生盡了努力,血管仍未疏通。出院之後,視力、體力嚴重下降。我的領導和好友關心我、安慰我。有的朋友建議我去釣魚,有的建議我去打太極拳,這些活動,我壓根兒不會,也引不起我的興趣,於是想起我應選編一本文集。

這本文集名為《編輯筆述》,選收的文章都和編輯工作、編輯理論研究以及我的編輯生涯有關。我力求選收的文章對今天的編輯工作有點參考價值,對明天的編輯研究也有借鑒意義和資料價值。

選編文集,感觸良多。我感謝中國青年出版社為我提供了曆練的環境。感謝中國編輯學會為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例如,學會召開年會和編輯理論研討會,學會領導會要求我,《中國編輯》雜誌的同誌會約請我撰寫會議綜述,報道學術研究成果。這是對我的信賴,也是為我提供向專家學者學習的機會。我每寫一篇會議“側記”或“述要”,都要反複閱讀數十篇甚至上百篇會議論文,盡量吸取和融彙任何一位學者新穎而有見地的理論觀點,企圖把那些散落的“珍珠”和“寶石”串連成美麗的“項鏈”。遺憾的是,串成的學術報道並不理想。串連盡管沒有串好,珍珠仍是珍珠。那些經過學者深思熟慮,從豐富的實踐中提煉的理論觀點、學術精華,是編輯學研究的寶貴資料,彌足珍貴。它從某些側麵反映了跨入21世紀10年來我國編輯實踐和編輯理論探索的曆史軌跡,對深入編輯學研究有鑒往知來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筆者的水平有限、文章的篇幅所限,對有些學者的學術觀點的概述,顯然會有不全不準的地方,成為遺珠之憾。在這裏,向所有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感謝,也表示深深歉意。

值此《編輯筆述》問世之際,要感謝中國編輯學會領導和朋友對我的支持和鼓勵。感謝邵益文同誌為我審閱介紹編輯學的文稿;感謝袁良喜同誌對我的關心和幫助;感謝石寶菊、張冬妮同誌為我搜集文章和打印有關文稿。

最後要感謝中國青年出版總社續文利社長及其他領導同誌的大力支持;感謝王斌俊同誌精心審讀此稿並提出寶貴意見,以及在編輯加工方麵付出的辛勞與智慧。正是領導和朋友的熱誠關心和鼎力支持,使這本書得以問世。

2013年5月記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