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附錄 正是香山葉紅時——程紹沛的文化情懷(1 / 3)

莊園

景仰程紹沛,是因為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時常聽老師和大人說起,隔壁鄰村有一個叫紹沛的年輕幹部從縣裏直接調到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並在文化單位做新聞出版工作,很是了得。

幾十年後的初冬,正值北京香山的紅葉似火似霞的季節,我們第一次真切地走近了程紹沛,握著兒時楷模那雙溫暖的大手,聽著他那帶著濃鬱家鄉方言的話語,親切之感油然而生。

這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編審,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曾當選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退休後仍榮任中國編輯學會副會長的鄉賢,接人待物,言談舉止,竟是那麼的樸質、平易而又熱情周詳。於是,無拘無束的訪談中,我們便不知不覺地走進了程紹沛執著追求、勇於探索、甘於奉獻的文化情懷之中。

程紹沛,1938年3月出生於樂平鎮橋鎮滸崦村。滸崦這個村子三麵環水、四周有綠樹修篁環繞,解放初期村裏有一所小有名氣的新華小學。少年時代的程紹沛就在這所學校裏讀書。他在學校當少先

隊隊長,在村裏當兒童團副團長。學校的操場上、村裏的祠堂裏曾活躍著他積極組織少年同學打籃球和學唱革命歌曲的身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老人們至今談起往事仍然曆曆在目。就是在這裏,一個少年開始放飛一個美好的夢。

1953年,程紹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重點中學——江西省樂平中學。他好學上進,讀高中時曾任學生會主席。從上學讀書到留校任教,他在樂中學習、工作了10年。至今談起樂平中學,年近古稀的他,還是那麼一往情深。他說,樂中好啊,樂中的環境優美,綠樹掩映,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樂中的老師很好,有真才實學,又有敬業奉獻精神。樂中是青年人成長成才的好學校。

他說,在青年時代最美好的十年中,他分享過母校成功和發展的喜悅,也經過艱苦生活的考驗。在這裏,他從一名農民子弟,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人民教師,並任學校團委書記。在這裏,他結識了很多好師長、好同學。他幾十年如一日,與他的老師,特別是他的班主任於老師保持密切聯係,任由歲月變幻,師生常情不斷。1996年,他作為在京工作的家鄉學者,應邀到樂平參加洪浩馬端臨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為這次會議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洪浩馬端臨與傳統文化》一書。就在這次會議結束後,在時任市長王光秋的大力支持下,他恭請當年的老師們在樂平賓館歡聚一堂,共敘師生之誼。

20年前,他在《假如我還是樂中一員》一文中,情真意切地抒發對母校、對老師、對青年師生的感情。“我為在這所有光榮曆史,有重點中學美稱,又有優美的校園環境的學校學習、工作而感到榮幸。”“在我的心目中,我的母校是青年成長的搖籃,是一片文明的沃土。我的智力從這裏開發,我的思想從這裏升華。每當我取得一分收獲、一個成果,我都會飲水思源,往事念念在心,為把那平凡的果子掛在母校這棵常青樹的枝頭而感到自豪。”殷殷學子之情,溢於言表。

1965年,對於程紹沛來說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這年春天,他奉共青團中央調遣,被分配到中國青年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一幹就是35年。在這期間,他從《中學生》雜誌社的編輯、記者幹起,到中國青年出版社社會科學編輯室副主任、主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出版社副總編輯、黨組成員。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

從教學崗位走上編輯崗位,從教書到編書,程紹沛開始了他全新的生活。談到那次調動,程紹沛淡淡地對我們說,他們那個年代的青年人幹工作,主要信奉兩點:一是個人服從組織,二是“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他還說,剛剛開始做編輯工作的時候,由於對編輯業務不了解,不熟悉,時常遇到一些困難和麻煩。每當這種時候,他就會想起革命老人徐特立的話:“革命者應該什麼都能幹,什麼都能學,什麼事都幹,什麼人都交,什麼生活都過得下去。”就是徐老的“學”、“幹”、“交”給了他做好編輯工作的意誌和法門。

編輯行業是一種知識行業,首先要求編輯要勤奮學習,具有豐富

的閱曆和淵博的知識;編輯工作有選題策劃、選稿組稿、審讀加工等工序,要求編輯要勇於實踐,埋頭苦幹;編輯工作的對象是作者和讀者,要求編輯要和作者、讀者真摯地交往、為他們服務。一個個嶄新的課題擺在程紹沛麵前,大山一般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