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不解的情緣——寫在母校樂中80華誕之際(1 / 2)

1953年至1963年,我在樂中度過最美好的十年時光。

1959年我在樂中高中畢業,正填報誌願準備高考時,學校決定送我進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學習,然後留在母校任教。在“祖國的需要就是個人誌願”的時代要求下,我結束六年的學生生活,又在樂中從事一年教學、三年校團委書記的工作。

光陰荏苒,我離開樂中已經45年,往事多已淡去,然而上個世紀50年代樂中的美好風物和優良校風卻常常縈回我的腦際,使我難以忘懷。

——難忘樂中校園廣場。跨進由馬敘倫先生題寫校名“江西省樂平中學”的校門,展現在眼前的就是樂中廣場。這個十分簡樸又帶幾分莊重的廣場,每期開學典禮,每屆畢業典禮,每次學校集會,每場報告演講,都在這裏舉行。我們在這裏聽得最多的是教導主任每月一次的集會演講。先是陳澤鑄主任,後是張天生主任,再就是吳光瑩主任。那時沒有麥克風,他們站在廣場北麵用巨石砌成的平台上,邊講邊踱來踱去,風度瀟灑,既講學校好人好事,也講學生中的不良習氣。主題是“全麵發展”,常講常新,宛如今日“素質教育”。從這裏我懂得了“為什麼學習,怎樣學習,怎樣做人”的許多道理。以後我到北京《中學生》雜誌當編輯、記者,到過全國很多中學采訪,見過很多學校廣場,最讓我難忘的還是樂中校園廣場。

——難忘夜晚校園燈光。50年代的樂中校園清靜、晚上寧靜。但幽靜的校園裏卻透著明亮的燈光。那時絕大多數同學住校,每個同學都按時到教室專心自習。一般班主任都到教室巡視,甚至科任老師也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輔導。晚自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自控能力的寶貴時光。學習經驗證明:誰的自學能力強,誰就能取得好成績。從晚自習燈光可以想象白天學校緊張有序的教學活動。正是學校的嚴格要求,老師的專心教學,學生的刻苦求知,使有的同學考上北大,有的同學被保送清華,更多的同學“跨長江”、“過黃河”,奔赴全國各地高校深造。

——難忘學校圖書館。50年代的樂中有一座二層樓的圖書館。圖書館樓頂上安裝一個紅五角星標誌,遠遠望去綠樹叢中紅星閃現,是樂中一道風景,也是樂平城郊一道風景。這個圖書館,樓上是校長室、會議室,樓下是圖書閱覽室、藏書室。我讀初中時,就曾借閱《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水滸》等作品閱讀。卓婭、保爾等英雄形象給我留下經久不衰的影響。當時圖書館藏書不多,為數不多的中外名著要排隊才能借到。由於閱讀率高,有的書皮已經脫落,管理圖書的老師細心用牛皮紙護好。圖書館豐富了我的課外閱讀,開闊了我的知識視野。郭沫若先生說:“一座好圖書館,就是一座好學校。”樂中圖書館是學校中的“學校”,課堂之外的“課堂”。

——難忘古木成蔭的樹林。現在樂中保留下的一片古樹林,50年代是同學們清晨朗讀英語課文、俄語課文的地方,下午是同學們進行課外閱讀、開展自由活動的場地。那時我們受的是“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教育。學校沒有今天這樣沉重的“升學率”壓力。學校遵循教育規律,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都顯得較為從容、有序。學校鼓勵學生全麵發展、生動活潑地學習。因此,在這片樹林裏,有的展示班上的黑板報,有的學唱校園歌曲,有的排練文娛節目。古樹底下,書聲琅琅,歌聲悠揚,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