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不解的情緣——寫在母校樂中80華誕之際(2 / 2)

回顧在樂中的珍貴歲月,回首艱辛的人生曆程,我對母校充滿感激之情。

——感謝母校倡導的優良校風對我的熏陶感染。樂中堅持德智體全麵發展、文理並重的辦學理念,曆經多年形成“育人為本、敦品勵學”的校風,“嚴謹從教、默默奉獻”的教風,“勤奮學習、積極進取”的學風。正是這優良的校風、嚴謹的教風和濃厚的學風,影響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追求理想、誌學成才的新人。中學階段,是人生知識的奠基期、思想的啟蒙期、人生觀的形成期。樂中的優良校風和學風對我的熏陶感染是一輩子的,在我的成長中發揮了基石作用。

——感謝老師的精心培育為我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樂中有一支既樸實無華而又有真才實學、敬業奉獻的教師隊伍。不少老師布衣布履、生活儉樸,但功底深厚、教育有方。比如語文老師徐謙光,化學老師張天生,數學老師吳光瑩,生物老師徐節槐,美術老師馬毓桂,曆史老師李章,物理老師張銓暉,等等,都給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樂中的老師不僅教學教得好,還為人師表,關心學生,經常家訪。有老師才有學校,有名師才有名校。正是這樣一批學養深厚、熱心育人的老師,保證了教學的高質量,為我們打下了紮實的文化根基。

——感謝母校發放助學金資助我順利完成學業。1953年從農村考進樂中的,多是翻身農民的子弟,一般家道貧寒。就是城裏的學生,家境也不寬裕。因此同學中絕少嬌生慣養,都很艱苦樸素。當時學校收取學雜費不多,對學生來說最重的經濟負擔是每月6元的夥食費。為了資助貧困學生上學,學校根據國家規定,分甲乙丙丁四等發放助學金。我從初中到高中一直享受乙等助學金的資助,幫助我支付大部分的夥食費,使我順利地完成了學業。這個助學金一直助長我的愛國熱情。每每想起是國家資助我上學,愛國之情、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激勵我聽從祖國召喚,努力工作,即使能力有限,也要以綿薄之力,盡寸尺之能,為國效勞,為母校爭光。

——感謝母校設置的活動平台鍛煉了我的工作能力。50年代的樂中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我在樂中上學時曾擔任團支部書記、學生會宣傳部長,高中階段曾當選為學生會主席。在課餘時間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既為校友服務,又受到實際的鍛煉。我當學生會宣傳部長時兼任校板報《樂中青年》主編,每十天出版一期板報。這個校刊成為報道學校信息、反映校園生活的園地。20世紀60年代,我當《中學生》雜誌編輯、記者,20世紀90年代,我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曾主持全國發行量最大的青年刊物《青年文摘》的編輯工作,這跟學生時代當《樂中青年》主編沒有什麼必然聯係,但是學生時代辦板報的經曆畢竟給了我啟蒙教育,培養了我閱讀和寫作能力。特別是當學生會主席更是鍛煉了我的組織能力和思維能力。

八秩榮慶,桃李芬芳;展望未來,任重道遠。衷心祝願母校樂中與時俱進,越辦越好,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作出更多的貢獻!

(原載《競芳園》江西省樂平中學主辦80周年校慶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