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老的實事求是精神(2 / 2)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我軍進入東北,初期的方針,是通過獨占大城市和鐵路幹線來獨占東北。黃克誠同誌率部剛到東北,就接到要求所率部隊切斷北寧路,阻止國民黨軍隊進入沈陽的電報。黃老根據當時東北敵我力量和態勢,認為國民黨軍隊正以精銳之師全力猛進,而我軍經過長途跋涉,十分疲勞,尤其是東北群眾還未發動,根據地還未建立,土匪蜂起,我們部隊糧草、被服、彈藥供應,傷病員安置等都沒有著落,因此提出暫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幹線作戰,而以一部兵力占領中小城市,建立農村根據地,積蓄力量,作長期鬥爭準備的建議。後來中央發出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提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建立根據地的方針,對黨在東北的工作方針和軍事部署作出了更加明確、更加係統、更加具體的決定。

黃克誠同誌十分重視從實踐中吸取經驗教訓,特別是對失誤和挫折的教訓,更加切實記取在心,因而能做到“不二過”,並且把豐富的經曆變成指導以後鬥爭的寶貴財富。黃老常強調根據地問題,說紅軍長征,英勇作戰,走了兩萬多裏沒有站住腳,可是到了陝北,雖然那裏地方窮,人口少,黨領導的武裝也不大,紅軍卻依托那裏重新建立了可靠的立足點,使革命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本原因就是那裏發動了群眾,有了根據地。這個事實使黃老對根據地的重要意義在心裏留下深刻烙印。在以後進入蘇北、東北的鬥爭中,他都以極大注意力提出建立和鞏固根據地的問題。在根據地的建設上,他多次提到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江西蘇區一個時期戰爭消耗太大,人民負擔太重,造成了嚴重情勢的教訓,當蘇北抗日根據地一開辟,他就非常強調厲行節約,愛惜民力,正確掌握公糧、田賦、稅收,注意理財,管理貿易進出,擴軍不要超過根據地承受能力,並且在可能條件下發展生產,後來發行根據地貨幣,又嚴格控製發行量,開展金融鬥爭,因而使蘇北能在嚴峻的戰爭環境下,做到經濟逐漸好轉,軍民生活有較大改善,而且幣值穩定,有很好的信譽。

我深感黃克誠同誌實事求是的作風是和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品質密切相聯的。他沒有什麼私心雜念蒙蔽自己的眼睛,不因個人私利而產生什麼主觀偏見,因而能比較客觀地、全麵地觀察事物,深入把握問題的實質,也正因為他對人民高度負責,所以對待問題,能一絲不苟地以客觀實際為標準進行思考審察,如實地說出真話,創造性地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今天,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麵前,我們深切懷念黃克誠同誌,他的實事求是精神,將激勵我們努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開拓向前。

(選自《一代楷模:紀念黃克誠同誌》,百家出版社1989年版,朱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