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編後記(1 / 2)

英若誠先生在自傳《水流雲在》中寫道:“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突然之間,多年不見的東西好像一下子又出現了。我們家做的第一件事是買了包綿白糖。我還記得把那包糖放在客廳的桌子上。我們兄弟幾個,包括最小的都直勾勾地盯著看,因為從來沒見過這東西,都以為那是雪。”之所以引述這段文字,實在是喜歡這本書,對英若誠先生那一代天主教徒曆經十磨九難之後的雍容、平淡、篤定、高貴保持崇敬,私心裏也是對我同是教徒的四祖母的祭奠,並看到他們橫跨兩個世紀優雅的背影。另一麵則是從一包“綿白糖”,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生態與心態,“都以為那是雪”把驚喜寫到了極致,特別是一個老者從容、平直的記述,更能扣人心弦的。

著名學者浦薛風在自傳的自序中寫道:“進而言之,老式中醫,看病先按脈搏,已同新式西醫一樣,看手紋、擺紙牌,實與批八字、算命卜卦仿佛。仔細推敲,恐是同中有異,與異中有同。兩者之中,大抵同中有異,較為膚淺,而異中有同,較為深刻。”雖是一己之觀點,卻講出了東西攸同的事實,因為人同此理,無關政體、信仰、習俗和曆史。譬如,對上天的敬畏、先人的祭祀和逝去人們的追悼,或一地一風俗,內容不一,然儀式在,這就是“異中有同”。過多地糾纏同中之異,反倒容易失去比較的目的,確如浦先生所言,“異中有同,較為深刻”,這樣存異求同關乎比較的方法和宗旨,也方便比較,不致於因異而異,過於炫奇,而忽略異中之同的“深刻”。

我這些年大都在讀人物年譜、自傳,一方麵是被人物的小曆史所吸引,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總有喜怒哀樂在,人情世故、成長曆程、生命感悟、情感盈懷、命運捉弄,林林總總,萬般俱在,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在氣節和人格的大處麵前,他們的言行可作鏡鑒;在日常瑣碎處亦能感受到活潑的生命張力和精致的生活方式,可為後來者師範。另一方麵則是從小曆史折射社會變遷的大曆史,可以觀察到社會風雲與人物相交集的人事背景資料以及風尚的流轉。《曾紀芬自訂年譜》中有言:“餘所見數十年來飲食風尚之變亦甚劇。即以筵席而言,文正(其父曾國藩)在日,禁用燒烤,前固已言之矣,往時官場酬應以此為盛設,幾成體製,直至民國始全然廢止也,顧形式雖改而品數之豐溢、烹製之精靡有過於昔而無不及也。”又言:“自民國三四年,汽車始通行,但餘每出行乘馬車,蓋為天然物力,不用固棄。而汽油竭數百萬人之精力以奉一人俄傾之娛,吾國目前尚無自發油礦之望,何必捐巨金於外國以縱一己之嬉遊。餘年已老,偶爾出遊,並無急事,更可不必求速,況近年上海交通繁劇益甚,無一而非危險之道,故寧求安而不求速也。”前句容易理解,無非奢靡之風盛行,筵席內容變化多端,尤其官場酬應。今日觀之,恐早已不成“體製”了,豈止“甚劇”,簡直荒唐;後一句則是警惕後世,日益膨脹的汽車工業和擴大化的汽車消費,石油將來會受製於人而不得清爽。縱觀百年,的的確確,之後恐更殘酷。

風尚之變,在流轉之中,我們完全可以從這些年譜、自傳中找到蹤跡,並在前輩的記述及感悟之中直麵當年的場景,在故事裏發現社會洪流之下各個的心態,同時也可反觀當下的生存境況,引發共鳴,心有所得。社會習俗則是變之中的不變,那些不變的依然被奉行而操作,民間的拜菩薩、祭祖等,生活娛樂的方式例如搓麻將、下圍棋、動象棋等,乃至信任因果報應、怕鬼等,確實遺存了下來。就拿對老人的喪事來說,要擺靈堂,鄉間還要書寫“當大事”三字的橫幅,佐以歌頌先輩業績與恩情的對聯,莊嚴肅穆;城市稍有變化,追悼會隻是挪移了的靈堂,然依舊會在家中懸掛先輩的遺像,有的還設有祭台,逢忌日燃燭禁香禱告。平素的拜神祭祖,則是農曆的節日。隨著城鎮化的建設和城市的發展,這些祭祀並不會消亡。“祭神如神在”,求神與先祖保佑,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民風習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