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公元前385—公元前319年),戰國時期齊國人,著名政治家,輔佐齊威王成就了一番事業,使齊國被除秦國外的其他五國(楚、魏、趙、韓、燕)共同推舉為盟主。在鄒忌的輔佐下,齊威王像當年的楚成王那樣,也上演了一鳴驚人的一幕。鄒忌不僅治國有方,而且還有大家所熟知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那樣感人的故事。
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薑氏成為齊國君主,稱齊太公。
公元前356年,田因齊繼位後看到楚國和吳國都自己稱王,認為自己堂堂大國也應該稱王,於是就自稱齊威王,自此各諸侯國紛紛稱王。
稱王後的田因齊整日沉溺酒色,尤其喜歡音樂歌舞,國事日益荒廢。而鄰近的韓國、魏國、趙國和魯國看到齊威王荒淫頹廢,就先後來攻打齊國,連續九年戰事不斷,齊國不僅損兵折將,而且國土遭到鄰國蠶食。盡管如此,齊威王依舊歌舞升平,聽不進勸諫。
大約公元前347年的某天,一個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平民,請求齊威王接見。他宣稱自己精通音律,善於彈琴。齊威王馬上就召他進宮,來人抱著一把琴,恭敬地自我介紹道:“大王陛下,小民叫鄒忌,本國人,十分精通音律,聽說大王喜歡音樂所以前來晉見陛下。”
齊威王一聽十分高興,立即讓下人把琴接過來放好,請鄒忌坐下彈奏。鄒忌在琴案前落座,雙手按在琴弦上卻並不彈奏。齊威王見狀問道:“先生不是說自己善於彈琴嗎?怎麼坐在樂師的位子上卻不彈呢,是弦有問題,還是不想給寡人彈奏呢?”
鄒忌立即放下雙手正襟危坐,然後恭敬地回答道:“鄒忌所精通的是琴之所以能彈奏出美妙樂曲的原理,至於彈奏樂曲,那是一般樂師的事。我雖然也懂得彈奏,但讓陛下聽起來就不夠水平了。”
“那麼就請你講講你所謂的琴理吧!”齊威王有點不高興了。
鄒忌依然恭敬地說道:“琴者,禁也。真正好的琴就不能有淫邪的雜音!不僅要它的音律悅耳,還要使人感到有浩然正氣。傳說當年伏羲創造琴的時候,使琴的形狀尺寸都暗合天地四時,以及君臣尊卑的理念。琴的音有清濁之分,濁者,寬和而得體,就像做國君的道理;清者,清廉而守法,就像做臣子的道理。琴的幾根弦必須各自守本分、盡責任,和諧一致才能彈奏出好的樂章。這就像治理國家一樣,君臣配合上下和諧,就自然能使國家安定強盛!”
齊威王聽了鄒忌的話有所感悟,但他心裏還想的是聽琴。他繼續對鄒忌說:“你說得那麼在行,為什麼還不彈奏一曲呢?”
“小人我以鑽研琴的音律和彈奏為職業,就像大王你以治理國家為職業一樣。但是我撫著琴不演奏,隻不過是令大王您一時心裏不痛快,而大王您坐在王位上卻不治理國家,可讓您千萬臣民心裏不痛快呀!”
齊威王頓時醒悟,不禁對鄒忌肅然起敬,他站起來說:“你說得對極了!”當時就把鄒忌留在了宮中。
第二天,齊威王沐浴更衣後鄭重地召見鄒忌,和他交談治理齊國的方略。鄒忌指出:要想使國家強盛,大王必須嚴格節製酒色,必須認清各級官員的優劣忠奸,然後在與民生息的前提下訓練好軍隊等等。君臣談得十分投機,於是立即拜鄒忌為相國。
當時十分有名的雄辯家淳於髡,聽到鄒忌僅憑幾句話就拿到了相印後,心裏很是不服氣,於是帶上自己的學生來見鄒忌。到了鄒忌的府上,他徑直走向上座,倨傲地坐了下來。然後對鄒忌說:“我有幾句話要對相國說,不知道可以嗎?”
鄒忌謙恭地說:“十分願意聽閣下的高見!”
“子不離母,婦不離夫。”淳於髡莫名其妙地說。
“我接受你的指教,作為相國,不能遠離國君。”鄒忌恭敬地回答。
“車軸塗上油脂則旋轉暢順,如果把它放在方孔裏麵則無法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