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對消費者模式簡稱G 2C,政府可以把對個人身份核實、報稅、收稅、福利基金的發放、拍賣、名義調查、政策法規查詢等政府事務處理在網上進行。以促進政府、社區團體的在線服務及網上政治、社交活動等,各國政府都在樹立良好形象和提供完善服務而努力。
④消費者—消費者模式,即C to C(Customer to Customer)
C2C的電子商務是個人對個人的商務形式,這個模式的特點是消費者與消費者討價還價。例如,網上拍賣網站、全球性在線競價交易網站,它每天均可提供上萬件在線商品供用戶競價,可擁有上萬注冊用戶。C2C模式的成功網站來自於它正確的市場定位。投資商可根據中國國情,建起一個拍賣交易網站,讓消費者在該網站上議價。網站可以多客戶類型、多交易形式,多拍賣品類型,以英式拍賣、集體議價、標價求購等方式運營。通過提供交易平台和相關服務,收取交易傭金。此外,個人與由獨立的客戶組成的“客戶聯盟”之間的業務關係也可以歸為這種模式,如消費者與消協之間的業務關係等。
三、B2 B在線交易
1.B2B交易過程
企業之間的在線交易要比顧客網上購物複雜得多,不僅廣泛涉及商品交易的品種、規格型號以及價格、運輸和支付方式等,還涉及不同企業的交易信譽、生產能力、資金實力和技術水平等一係列問題。因此,企業間的電子商務交易過程更複雜一些。電子商務通用交易過程可以分為以下階段:
(1)交易前的準備。這一階段主要是指參加交易各方在簽約前的準備活動。買方根據自己要買的商品,製定購貨計劃,然後確定購買商品的種類、數量、規格、價格、購貨地點和交易方式等;賣方根據自己所銷售的商品,全麵進行市場調查和市場分析,製定各種銷售策略和銷售方式,利用互聯網發布商品廣告,尋找貿易夥伴和交易機會。其他參加交易各方中介方、銀行金融機構、信用卡公司、海關係統、商檢係統、保險公司、稅務係統、運輸公司也都為進行電子商務交易做好準備。
(2)交易談判和簽訂合同。這一階段主要是指買賣雙方對所有交易細節進行談判,將磋商結果以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即以書麵文件或電子文件形式簽訂貿易合同。交易雙方可以利用各種網絡技術手段、電子通信設備和通信方法,經過認真談判和磋商後,將雙方在交易中的權利、義務、所購買商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價格、交貨地點、交貨期、交易方式和運輸方式、違約和索賠等合同條款,全部在電子交易合同做出全麵詳細的規定,合同雙方可以利用EDI簽約,也可以通過數字簽名簽約。
(3)辦理交易進行前的手續。這一階段主要是指買賣雙方簽訂合同後到合同開始履行之前辦理各種手續的過程。也是雙方貿易前的交易準備過程。交易中可能要涉及有關各方,如中介、銀行金融機構、信用卡公司、海關係統、商檢係統、保險公司、稅務係統、運輸公司等,買賣雙方可以利用EDI與有關各方進行各種電子票據和電子單證的交換,直到辦理完賣方可以將所購商品按合同規定開始向買方發貨的一切手續為止。
(4)交易合同的履行。這一階段是從買賣雙方辦完所有各種手續之後開始。賣方要備貨、組貨,同時進行報關、保險、取證、信用等,將所售商品交付給運輸公司包裝、起運和發貨;買方要按照合同規定的貨款數量、支付方式和時間,在委托銀行完成貨款支付。買賣雙方可以通過電子商務服務器跟蹤發出的貨物,銀行和金融機構也按照合同處理雙方收付款、進行結算,出具相應的銀行單據等,直到買方收到自己所購商品,完成整個交易過程。
2.全球B2B市場迅猛發展
從1999年以後的一年多時間裏,B2B電子商務發展勢頭很猛。尤其是在美國,B2B已經掀起電子商務第三次浪潮,商業模式也已經進化到了第三代,交易量直逼4000億美元。由此看出這一新的商業模式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1)互聯網B2B的興起
早在B2B模式登場之前,利用電子網絡進行企業間的貿易活動就已經開始了,主要采取電子數字交換方式,即EDI。EDI方式至今已經有十多年的曆史。由於EDI所需成本較高,一般中小企業無力負擔,因此,EDI通常是大型企業之間使用的電子交易方式。大型企業通過EDI方式與它們的供應商連接,節省了巨大的成本。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0年EDl支持25萬家美國企業進行了超過3萬億美元的經濟活動。這些係統使采購過程自動化,支持庫存自動補充,把買家和它們的供應商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因為EDI是基於私有網絡之上的,它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那些無法負擔開支的小企業就被拒之門外,無法參與由EDI係統構建起來的采購商和供應商係統。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這一格局被打破了。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B2B電子商務真正找到了全麵發展的技術平台。網絡B2B起源於交易網站。網上交易是買方企業通過網站發出訂單,B2B網站幫助組織競價撮合,最後以最優價格成交。這樣做節省了雙方組織談判的開銷和時間。互聯網作為公眾網,是一種低成本的接入手段,它意味著中小企業不用花費很大的成本,就可以實現與大企業的互聯。EDI模式已經證明了用網絡將采購商和供應商連接起來,進行自動交易,會節省大量的成本。因此,商家們十分看好利用互聯網開展更為廣泛的B2B商務,從而掀起了B2B發展的第一次浪潮。自1998年第三季度以來,美國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市場以每天一個的速度增長,已經有超過650個網上的B2B市場。
最初的B2B電子市場是由一些獨立企業創立的。這些企業有著豐富的創造力,在互聯網上不斷的創新,取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這些電子市場包括:橫向B2B市場,如FreeMarkets;縱向B2B市場,如鋼鐵業的E-Steel、化工業的Chemdex等。許多縱向B2B電子市場都是由行業內資深專家領導的,但卻還沒有引起行業內大公司對電子市場的重視。
雖然基本上在每個主要的行業都出現了B2B電子市場,但隻有那些經常交易的、標準產品的市場成為了可操作市場。這包括:化工產品、能源、鋼鐵、電信帶寬和電子配件等。這些由標準產品組成的電子市場,使采購商能夠很容易地比較來自各個供應商的產品價格。第一代的電子市場極大地降低了買方的采購成本,也使得供應商將他們的產品賣到以前無法接觸到的顧客的手中。然而傳統的采購係統和流程還大部分都沒有改變,因此,采購過程的成本降低是有限的。
(2)中國的B2B市場發展
從1999年開始,國內一些大型企業,如聯想、海爾、TCL、首鋼等都斥巨資建立網站,進軍B2B電子商務。但對大多數國內企業來說,還沒有見到實質性的行動。在眾多的中國傳統企業中,多數企業對B2B還摸不著頭腦:有些企業想做B2B卻不知該如何著手;有些企業則對B2B電子商務持懷疑和否定態度,認為中國的環境不成熟,不適合開展電子商務;隻有少數的企業在實踐自己的B2B戰略。與國外企業相比,當國內企業的B2B尚處在“東周列國”時代的時候,國外B2B電子商務已從“春秋”、“戰國”時代,進入到了“秦王統一六國”的時代。
2000年4月,權威機構對主要的采購商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到2000年底,大約3/4的公司要發起或參加B2B電子市場,而年初隻有1/3的公司在這樣做;到2000年底,大約90%的公司要在B2B電子市場上采購直接或間接材料,大約是年初的3倍。不僅如此,跨國公司早已在中國國內開始了行動。戴爾公司已宣布計劃在中國建立國際采購中心。柯達、惠普、愛普生等許多跨國公司也都紛紛在國內設立了生產基地,把國內作為其零部件采購基地。惠普公司宣布在中國采購23億美元的部件。IBM在深圳設立了中國采購中心,采購金額從1993年的3000萬美元增至1998年的10億美元。世界專業五金產品供應商斯坦利公司宣布,公司計劃在一年內把在中國(亞太地區)的采購量由目前的17%增加到60%,到2001年底前,將投入8億美金通過美商網對國內企業進行采購。
1999年是中國電子商務的預熱期,大批電子商務網站紛紛走上了中國互聯網浪尖,成為大眾關注的電子商務先鋒。然而,總體上看,國內企業B2B電子商務還處在起步階段。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區分正在消失。國內企業在家門口就要麵對跨國企業的激烈競爭。在國外B2B電子商務浪潮迭起的今天,很多國內企業還在談論電子商務的時機問題,這實在是浪費了寶貴的時光,將會喪失商機。其實,國內企業開展B2B電子商務比開展B2C更容易,完全可以在現有條件下迅速采取行動。國外B2B先於B2C大規模發展起來,說明發達國家的企業也是將B2B作為開展電子商務的切入點,把采購作為開山石的。這對國內企業應該具有啟示作用。麵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國內企業必須盡早采取行動。
(3)全球10大B2B市場簡介
①鋼鐵交易市場(e-STEEI,WWW。e-steel。)
鋼鐵交易市場是一個在互聯網上買賣鋼鐵產品的B2B交易市場,同時提供豐富齊全、即時更新的行業信息。它為全球的鋼材市場服務,支持初級和非初級鋼鐵產品的交易,包括熱卷板、冷卷板、鍍板、鋼片以及建築用鋼等品種。約200家大型製造商每年為全世界100萬家最終用戶生產大約7億噸鋼材。鋼鐵雖然是全球第二大行業,卻一直沒有集中的市場。分散的市場使供需雙方很難與對方聯係。鋼鐵交易市場有利於優化購買方式、提高服務效率,為現有供應商提供快捷、高效的客戶服務,能夠降低交易成本;購買者則能尋找到更多的供應商和優惠的價格,降低購買費用。鋼鐵交易市場創建於1999年6月,貝斯姆風險投資合夥公司、KPCB公司和Greylock公司,以及康迪斯科公司先後投入了16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