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子商務的框架構成
1.電子商務的一般框架
電子商務影響的不僅僅是交易各方的交易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場的組成結構。傳統上,市場交易鏈是在商品、服務和貨幣的交換過程中形成的,現在,電子商務在其中強化了一個因素———信息。於是就有了信息商品、信息服務和電子貨幣。人們做貿易的實質並沒有變,但是貿易過程中的一些環節因為所依附的載體發生了變化,也相應地改變了形式。這樣,從單個企業來看,它做貿易的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整個貿易環境來看,有的商業機會消失了,同時又有新的商業機會產生,有的行業衰退了,同時又有別的行業興起了,從而使得整個貿易過程呈現出一些嶄新的麵貌。
為了更好地理解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市場結構,我們可以參考下麵的一個簡單的電子商務的一般框架,它基本上簡潔地描繪出了這個環境中的主要因素。
(1)網絡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是實現電子商務的最低層的基礎設施。是由骨幹網、城域網、局域網這樣層層搭建才使得任何一台聯網的計算機能夠隨時同這個世界連為一體。信息可能是通過電話線傳播的,也可能是通過無線電波的方式傳遞。
(2)多媒體內容和網絡宣傳:信息高速公路網絡基礎設施使得通過網絡傳遞信息成為可能,目前網上最流行的發布信息的方式是以HTML(超文本鏈接語言)的形式將信息發布在WWW上。網絡上傳播的內容包括有文本、圖片、聲音、圖像等。
(3)報文和信息傳播的基礎設施:消息傳播工具提供了兩種交流方式:一種是非格式化的數據交流,比如我們用FAX和平共處E-mail傳遞的消息,它主要是麵向人的;另一種是格式化的數據交流,像我們前麵提到的EDI就是典型代表,它的傳遞和處理過程可以是自動化的,無需要人的幹涉,也就是麵向機器的,定單、發票、裝運單都比較適合格式化的數據交流。HTTP是Internet上通用的消息傳播工具,它以統一的顯示方式,在多種環境下顯示非格式化的多媒體信息。
(4)貿易服務的基礎設施:它是為了方便貿易所提供的通用的業務服務,是所有的企業、個人做貿易時都會用到的服務,所以我們將它們也稱為基礎設施。它主要包括:安全、認證、電子支付和目錄服務等。
⑸電子商務應用:在上述基礎上,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建設實際的電子商務應用。如:供貨鏈管理、視頻點播、網上銀行、電子市場及電子廣告、網上娛樂、有償信息服務、家庭購物,等等。
整個電子商務框架有兩個支柱:社會人文性的政策法律和自然科技性的技術標準。
(1)政策法律及隱私:國際上,人們對於信息領域的立法工作十分重視。美國政府在不久前發布的“全球電子商務的政策框架”中,在法律方麵做了專門的論述,俄羅斯、德國、英國等國家也先後頒布了多項有關法規,1996年聯合國貿易組織通過了“電子商務示範法”。目前在我國,政府在信息化方麵的注意力還主要集中在信息化基礎建設方麵,信息立法還沒有進入實質階段,針對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健全。如個人隱私權、信息定價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界定,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介入到電子商務中,必將變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同時,各國的不同體製和國情,同Internet和電子商務的跨國界性是有一定衝突的,這就要求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研究。
(2)第二個支柱是技術標準:技術標準定義了用戶接口、傳輸協議、信息發布標準、安全協議等技術細節。就整個網絡環境來說,標準對於保證兼容性和通用性是十分重要的。正如在交通方麵,有的國家是左行製,有的國家是右行製,會給交通運輸帶來一些不便,我們今天在電子商務中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2.我國電子商務總體框架結構
我國電子商務總體框架結構。
電子商務框架結構中各個元素(CA認證體係、支付網關、應用係統、用戶層等)均連接在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和Internet網上,並通過該網絡實現完整的電子商務。
支付網關通過專線與金融網絡實現連接,一個支付網關可以實現對多個金融網絡的連接。
CA安全認證係統建立在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和Internet網上,通過該網絡向終端用戶、支付網關和業務應用係統提供證書發放和授權服務。CA中心在全國隻建立一個,采用主備結構,網上的電子商務在一個統一規範的安全基礎結構下開展業務。在各省可建立業務受理點和分支機構。
業務應用係統通過業務網關直接建立在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和Internet網上,分布在全國各省,並通過該網絡實現企業對用戶(B to C)和企業對企業(B to B)的電子商務應用。
用戶係統通過接入係統,采用多種接入手段接入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和Internet,包括PSTN、DDN、FR、ISDN、GSM等。
通過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網的網關實現跨網間的電子商務。
二、電子商務的模式
1.電子商務係統的目標模式
電子商務的目標模式是基於電子商務市場業務環境以及技術環境等多因素的分析後得出的,它是建立電子商務的重要理論與實踐依據。電子商務總體目標模式應該是以CA安全認證體係為保障,以實現商品信息、生產企業信息、消費者信息、國家法律和政策信息、市場管理及科學教育醫療等多種信息組成的多媒體(包括采集、加工、整理、發布、儲存等)網絡信息,形成以此信息流為中心連接商品生產流通和資金流通的電子商務網絡,電子商務係統總體目標模式結構。
電子商務總體目標模式其功能如下:
①建立以信息流通網絡為中心的電子商務網絡基礎結構。
②電子商務商品生產流通網絡的建立使得商務活動成為商品經濟的中心。
③建立電子商務資金流通網絡使支付手段高度安全化、電子化。
2.電子商務係統業務模式
按照電子商務交易主體之間的差異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業務模式有以下幾種:
①企業—企業模式,即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
這是最早出現的電子商務模式,EDI是這種模式的早期代表,如設在美國丹佛市的商業數據交換中心(Commerce EDI Center)。在這種模式中,企業可以通過網絡與供應商聯係訂貨,接受發票和付款;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協同作業、管理支援及信息共享,以推動代理商、經銷商和中心廠商之間供應鏈的重整,提高業務的有效性並降低成本。這種電子商務的模式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個別企業的行為規範。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是最值得關注的,它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據統計,目前網上的交易額約有80%都是在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的。Forrester研究公司預計企業間的商務活動將以三倍於企業—個人間電子商務的速度發展。這是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企業間的商務貿易額是消費者直接購買消費額的數十倍以上。
特別是中國已經進入了WTO,B2B會進一步的發展,因為這種模式可以避開傳統的落後經銷係統,使中國的企業和國外的企業連接起來,加快企業的國際化步伐。
②商家—消費者模式,即B to C(Business to Customer)
隨著網上商店的出現,就有了這種B to C模式。這種模式既包括網上購物,也包括網絡銀行等業務。商家利用Web技術在網絡上開設店麵、陳列商品、標出價格、說明服務,向消費者直接提供從鮮花、書本、汽車、住房到訂票訂座、旅遊、轉賬等多種商品和服務。這種模式免除了中間的流通環節,直接麵對消費者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並開拓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務。它方便、快捷、實用,很有發展潛力。美國的戴爾公司(Dell)是麵向最終用戶進行在線銷售最成功的先驅之一。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在廣泛開展B2B網上采購的同時,也應完善網絡銷售體係,積極籌建物流配送係統,以適應新經濟時代發展的要求。但就目前總體而言,B2C與B2B相比還有很大的局限性,整個網絡消費群體的形成還需時日,並且在購物品種、貨品配送、在線支付、信譽度等一係列方麵還很不成熟。
③公共服務模式,包括G to B(Government to Business)模式和G to C(Government to Customer)模式
這種模式強調的是政府對電子商務的介入。政府在發展電子商務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主要表現在網上辦公、網上報關、網上審批、網上納稅、政府采購、工程招標和產業政策調控等一係列領域。通過網絡可以提高辦事效率、促進政府機關勤政、廉政建設、維護消費者權益等。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規,接受政府工商、物價、技術監督和環保等職能部門的指導和監控;企業有義務向政府的職能部門交納稅收;進出口企業與海關發生各種各樣的聯係等。政府應該促進電子商務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電子商務的發展應該由企業起帶頭作用,政府應盡量地減少幹預,幹預的目標也應該是為電子商務活動提供一個透明、簡捷、一致的法律環境。目前我國主要城市的政府上網率已經達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