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碚文化圈當中,複旦大學的存在與發展是一個特別值得討論的現象,戰時複旦大學校園文學更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係。
一
上海複旦大學,在“八一三”事變後不久,就按南京教育部指示與大夏大學“組織臨時聯合大學,並遵部令將聯大分為二部”內遷。以複旦為主的臨時聯大第一部於1937年12月底遷抵重慶,不久與大夏分立。到1946年10月左右複遷上海,複旦大學在渝曆時8年多。其間,複旦大學學生中的文學愛好者與教師們以艱辛的文學活動和創作使複旦校內的文學風氣蔚然成風。校內文藝社團,包括好些非文藝社團,是他們的主要活動陣地。
1.各文藝社團的文學活動
1938年1月成立的文種社,掀開了重慶複旦大學校園裏先以為宣傳抗日服務,繼以為爭取自由和民主而鬥爭的文藝活動的序幕。文種社由拱德明(筆名拱平)、王公維(筆名王潔之)發起,成員有沈大經(沈深)、沈均(思慧)、白汝瑗(玲君)和蔣蘭君(白莎)。1938年4月,沈深、白汝璦、拱平和沈均離開後,王和蔣又邀請了謝公望(子灩)、張元鬆(原鬆)和倪寧芳(倪端)加入,前後共9人。他們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新蜀報》總經理周欽嶽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重慶負責人漆魯魚的支持和幫助。1938年1月31日,他們為《新蜀報》編輯的文藝副刊《文種》創刊,上有《(文種)的誕生》一文宣稱:《文種》的誕生是“極其偶然的;但本質卻具有必然性”,因為他們“沒有忘記時代所給予的偉大的指示”;他們堅信“最大的光還是發射自有力的熱情的青年本體”。並指明“在內容的羅列方麵,《文種》將是一個多樣性的綜合體;在來稿的收容上,絕沒有任何範圍和界限的劃分”。還特別點明,“惟其不是專門以研究純文學為範圍的刊物”,“願意聽見現階段神聖的民族抗戰中的種種聲音,尤其歡迎關於目前青年本身實際問題的種種文字”。
在抗戰救國的旗幟下,他們“揭櫫文藝寫作遵奉現實主義,配合當時文協所號召的‘文章下鄉、文章入伍、文章出國’的原則,鼓吹向農民、戰士與國際間宣傳抗戰”。他們刊登了不少孤島、延安、昆明等地青年朋友的來信,“與重慶的民間報刊,諸如《新民報》副刊《血潮》,《國民公報》星期增刊,以及李華飛編的《春雲》等交換稿件,並參加了重慶文藝界的許多座談會,戲劇演出等等”。他們還關注內地刊物的發展,發表了《兩個文藝刊物在成都》(碭叔)和《川南的文藝刊物(介紹)》(劉振德)等文章。同時,他們積極參加校內其他團體宣傳活動。《文種》出了第45期後被迫休刊。
1938年12月7日正式成立的抗戰文藝習作會,是複旦遷渝初期規模最大的學生文藝團體,會員最多時超過80人。該會聘請胡風、靳以為指導教授。在機構上分總務、宣傳、組織、寫作等組。總務組先由沈均、陳緒宗負責,後由李顯京、王公維等人負責;宣傳組由苑茵和嚴琬宜負責;組織組由方樸德、張劍塵等人負責;寫作組由李維時主持。主要活動是組織會員研讀進步文學作品,展開進步文學理論的研討。還開展或參與了多種多樣的抗日宣傳活動,如群眾歌詠、遊藝會,編辦校外壁報,組織演劇隊走上街頭、深入農村和礦區作宣傳演出等,活動很頻繁。據校刊載,在初成立的一個半月裏,該會就出過四期校內壁報、五期校外壁報,並且舉辦了四次座談會;宣傳組出外訪問三次,會員二十餘人曾下煤洞參觀,並“即將舉行本刻展覽會與朗誦詩會”。會員習作有的刊在《文種》、《文摘》戰時旬刊等正式出版發行的報刊上,大型壁報《抗戰文藝》是他們的主要陣地。
這裏順便談及靳以。他1938年10月到達重慶,旋即應聘到母校複旦大學講授中國文學。不久,就應《國民公報》編輯薑公偉邀請編了文藝副刊《文群》。《文群》成為他和羅淑、巴金等人以及更多年輕的文學新人,尤其是複旦大學學生們共同耕耘的園地。先是《文群》有時成為詩墾地社詩人們的作品專輯,後來他每月讓出兩期《文群》的版麵給他們編《詩墾地》副刊(1942年2月2日-1943年5月29日),共計25期,成為詩墾地社詩人們除《詩墾地》叢刊外的主要陣地。他先後被聘作課餘讀書會、抗戰文藝習作會、文藝墾地社、詩墾地社等團體的指導教授;他還給學生辦的文藝壁報寫稿。許多學生或在他的影響和支持下開始了文學創作,或獲得了更大的文學活動空間。靳以“留在中國新文學壁壘中的業績,應該說也有‘文群’一角的成分在內”。
1938年7月國民黨當局重新提出要對圖書雜誌進行原稿審查後,言論壓製日益嚴酷,複旦大學校方也對學生活動加強了控製。校內學生要以社團形式展開活動,很難獲準登記。到1941年6月1日止,複旦大學校內20個壁報社團隻剩下了1個是文藝性的,那就是文藝墾地社。
文藝墾地社成立於1940年冬,以由姚奔發起主持的巨型壁報《文藝墾地》為主要陣她。它一貼出就“一方麵引起愛好文藝的同學們注意,同時引起特務學生的注意”。皖南事變後不久,姚奔被特務列入黑名單,避到育才學校。兩月後回到複旦大學又發起向校內師生募款,成立詩墾地社。
詩墾地社“沒有什麼組織,也沒有什麼章程,所謂‘全體同人’也主要是指當時在一道共同看稿的。前五集及《詩墾地》副刊25期的看稿人,有姚奔、曾卓、冀汸、綠原、桑汀、柳南、雲天、張芒、S。M。、張帆、趙蔚青等”。“詩墾地原擬出月刊,後因登記事未辦妥,暫出叢刊,惟版式仍仿期刊,並決定月出一冊。”實際上隻出了六集叢刊:《黎明的林子》(1941年11月5日)、《枷鎖與劍》(1942年3月1日)、《春的躍動》(1942年5月)、《高原流響》(1943年3月1日)、《滾珠集》(1946年5月1日)和《白色花》(1944)。1947年,該社基本寫稿人和胡天風、秦敢、牧星等人,一起在武漢印了一集《沙漠的喧嘩》,“雖然再沒有用《詩墾地》叢刊的名義,實際上是《詩墾地》第七輯”。“詩墾地叢刊》一點也不拒絕新人的作品……這在推動詩歌運動的作用上,是盡了相當大的責任的。”除詩墾地叢刊和副刊外,他們還編出“詩墾地叢書”,如曾卓的《春夜》、姚奔的《痛苦的十字》等詩集。他們的詩作及理論文章也時見於《抗戰文藝》、《七月》和《希望》、《中國詩藝》等刊物。他們還舉辦詩歌朗誦會、詩歌座談會等。詩墾地社的活動還得到了胡風及其《七月》和《希望》的作者路翎、阿壟等的大力支持。這可能是唯一受到過新文學史家們注意的重慶複旦大學校園文學社團。
受巨型壁報《文藝墾地》的啟示,李本哲和張天授、戴文葆等人,於1942年底以民俗學會的名義成立了“夏壩風”社,辦起了不定期的雜文壁報《夏壩風》。一則出於對《紅樓夢》的濃厚興趣,二則更為了借古諷今,大約在1943年他們出了一期“紅樓夢》專號”。他們對當時文藝界討論的諸問題也發出過自己微弱的聲音。夏壩風社也沒有正式的組織和章程,民俗學會也是有名無實,成員也隻是主要撰稿人李本哲、戴文葆、張天授、王效仁、趙純熙等。1943年下半年,束衣人(筆名石懷池)參加進來,不久便接替李本哲主持日常編輯工作。1944年,他們開辟了一個副頁《文學窗》,撰稿人增多,杜棲梧等人也參加進來。1944年秋,《文學窗》脫離《夏壩風》出版。《夏壩風》1944年11月8日改選陳孝先、張銘龍為正副社長,“今後定每二十日,出版一次”。1945年下半年至次年上半年,由趙純熙、齊蘭貞等人接辦。在眾多壁報團體中,夏壩風社是唯一整理過其壁報發表的文章並擬出叢集的社團。
文學窗社的獨立,是以副頁《文學窗》創刊前束衣人發起組成的“七人文談社”為基本隊伍的,包括外文係的金鏗然、束衣人等,到1945年上半年,成為那時複旦大學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文藝團體。1945年春,《文學窗》擴大為每期4大張,分別為文藝理論與批評版、小說版、詩歌版、綜合版(散文、雜文、讀書隨筆、漫畫等)。後又相繼創辦了三個都以獨立社團麵貌出現的專輯類壁報:(1)《風馬牛》,由萬泉溪、何曉滄、張濟生等編輯,寄意用“諷、罵、扭”等手段暴露反動政客們慣用的“出風頭、拍馬、吹牛”等伎倆,幾個月後即被迫停刊;(2)《榴紅》,主刊短篇小說和散文,由張乃剛(張鐵人)、遊仲文、霞巴、洪增壽(洪橋)等編輯;(3)《聲音》,主刊詩歌,由楊本泉(穆仁)、文上光、郡譚封等編輯。1946年初,《文學窗》刊登的稿件被剔選編成開封《中國時報》的文藝副刊(1946年1月11日-1947年2月),共出23期。《文學窗》成員大多是中國學生導報社的骨幹,他們的作品常見諸《新華日報》等報的文藝副刊和《中蘇文化》、《希望》等雜誌。1945年春夏之際,該社發起成立“複旦大學壁報團體聯合會”。1945年11月1日,28個團體聯合出版壁報《複旦壁聯》創刊號。次年,隨文藝界掀起聲勢浩大的“拒檢”運動而正式成立“壁聯”。
此外,還能從現存報刊資料及當事人的回憶中發現其點滴的複旦文藝團體有:嘉陵風社、新年代文學社、中國青年寫作協會複旦分會、複旦文學研究會、莊明三負責的《穀風》壁報等。還有沒有參加任何社團的作家,如王火等人,也是在複旦大學開始其文學生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