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著作係三個省級科研課題的結題成果。
自1995年參加嚴家炎先生主持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域文化叢書》,寫作出版了《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以來,我的學術興趣的相當部分就再也無法離開區域文化,再也無法離開巴蜀文化與巴蜀文學了。在我的計劃當中,還應該有一部關於巴蜀文學古今流變的比較深入考察的著作,在這一宏大的設想啟動之前,則是對現代巴蜀文學各個層麵的更細致的分析。這樣,我先後承擔了重慶市重點社科項目“中國現代文學的重慶視野研究”,四川省教育廳社科項目“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研究”、“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文學思想比較研究”。這三個課題雖然名目有別,其實都是關於現代巴蜀文化與文學的係統思考的組成部分,彼此存在著相當深刻的有機聯係,因此,在實際的項目展開當中,我是將它們作統一的設計和思考的,隻有這樣,才能更充分地涉及相關課題的細節,也讓局部的論述獲得更廣闊的思想背景。
這樣,我便在“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這一更寬闊的題目下容納了三個彼此相關的命題,並且試圖用這樣的思考來帶動更多的有識之士。這裏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樂於參與課題的同道,除了多年合作共事的朋友之外,相當多的是我這些年指導畢業、已經成為高校教師的碩士研究生,以及在讀的博士研究生。大約是曾經生活於巴蜀地區的關係,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年輕學子竟也紛紛對這一極具區域性的話題充滿了興趣,並且各自在這一領域有所建樹,有的已經考上了外省的博士研究生,但對巴蜀地域的感情與關注依然如故,甚至還繼續以巴蜀為題撰寫博士學位論文。回想此情此景,我不覺對本書“餘論”中所謂的“巴蜀學派”的猜想生出些信心來!
本書既是我主持的幾個社科項目的綜合性的研究總結,又是一大批有誌於現代巴蜀文化與文學問題的青年學人各自思考的展示,全書由筆者設計大綱,整合思路,並最後統稿和作文字上的潤色,筆者撰寫了引言、餘論(與毛迅先生對話),與黃菊合作撰寫了第四章第三節,其餘各章均各有分工,肖偉勝撰寫第二章第一節及第四節,張武軍撰寫第三章第一節、第四章第二節及第五章第二節,王平撰寫緒論,李琴撰寫第一章第一節,張耀謀撰寫第一章第二節,李瑩撰寫第一章第三節,許敬撰寫第一章第四節,錢曉宇撰寫第一章第五節,童龍超撰寫第二章第二節,王琳撰寫第二章第三節,陳剛撰寫第三章第二節,李本東撰寫第三章第三節,倪海燕撰寫第三章第四節,張揚撰寫第三章第五節,周維東撰寫第四章第一節,傅學敏撰寫第五章第一節,顏同林撰寫第五章第三節。肖偉勝參與了全書的統稿工作,顏同林、張武軍協助主持了大綱的討論會議及部分統稿工作。
本書附有參與這些課題及本書的學人的基本情況簡介,誇張地說,也算是對於正在成長中的現代中國文學巴蜀學派的一點記錄吧。
最後,我要感謝為課題提供支持的重慶市社科規劃辦、四川省教育廳、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大學社科處及文學與新聞學院、西南大學社科處及文學院,感謝為本書出版提供幫助的謝明香女士,感謝參與過課題研討的西南大學曹立新先生。
李怡
二〇〇六年新年於桃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