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製度不完善。理論上對班科會的評價應納入全員育人績效考核中,否則將流於形式,但考核指標和標準幾經探討,難以確定。缺乏可操作的評價細則,使得班科會的召開缺乏有效的外部推力,在機製上難以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班科會起不到整合教育合力作用的結果隻會導致班主任包括科任教師和學生對班科會認同度低甚至反感抵觸。
“班科會模式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有效實施研究”已經被確定為我市教育科學“十二五”招標課題之一,研究內容和方向得到教育科研部門的認可,也寄托著廣大教育同行熱情的期待。更為重要的是全員育人是創建新優質學校的必由之路,因此,關於班科會的研究隻能紮實推進,這就需要全體教師身體力行,積極創新,積極參與,決不能有半點推諉和敷衍,更不能有退縮的念頭。
班科會的宗旨是要調動多方麵力量,形成對學生教育的合力,這就要求所有教師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教師要將育人而不是教書作為首要職責,增強“教師”意識,責無旁貸地承擔起自己的“教師”使命。因此,班科會有效的前提是全體教師對全員德育認識的提高和統一,在此基礎上,提升教師自身教育理念並轉化為積極的行動。
班科會時間較短,如何充分利用時間,避免冗長無效,提高實效?這就需要聚焦,找出製約班級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關鍵問題和重點問題,問題的發現需要較長時間,包括課下的仔細觀察和深入交流,在此基礎上對問題或學生類型加以歸納條理並典型化,必須避免會上隨意無重點的發言。因此,班科會有效的基礎是會前師生、家校之間的有效交流,發現關鍵。
班科會最終的目的是要糾正學生中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進取心和責任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上和行為習慣上都有所進步。因此,班科會的重點是對學生個體有針對性的幫教和對家庭教育行為的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因材施教,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措施。
教師幫教行動要努力達到有效,何為有效?要看學生在學習態度和成績、行為舉止習慣上的進步程度。如果幫教僅僅停留在師生間短暫的停留表麵或應付上的交流是不會有成效的,因此幫教要經常化、多樣化、係統化、深入化,努力避免就事論事的幫教方式,從改善習慣、調動興趣入手,從學生長遠發展考慮,發揮教師個人的“導師”作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營造“潤物無聲”的長遠教育效果。因此,班科會有效的標準是學生個體和整體行為習慣是否改進,習慣的改進應優先於成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