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準確把握班科會實質全力推進全員德育工作(1 / 2)

副校長 孟文軍

班科會的實質是調動協調涉及學生發展過程的諸多力量,發現、解決、預防學生中存在的現實和潛在問題,共同謀劃學生發展之路。我校於2010年3月開始組織班科會,經過學校的強力推動和全體老師的認真參與執行,逐漸被廣大師生認可,各個班級基本能按照時間要求認真組織。2011年10月被確定為招標課題以來,理論體係和認識日漸完備成熟,對班科會的內容、形式和效果上有了更高、更明確、更規範的要求。班科會目標指向更加明確,旨在交流教情、學情,交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經驗和不足,發現並解決整體和個體在管理和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生持續發展、培養合格公民提供實效性的幫助。

但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會議主題局限於老師們交流班級存在的學習問題或成績分析(說分析實際上是重點通報),內容的單一老套可能引起師生被動應付。

形式上主要是任課教師輪流發言,講的形式主要為“批判”,缺乏能夠“暖心”的鼓勵和建議,難以被學生接受,形式呆板枯燥難以吸引學生。

會前準備不充分,會議時間短,提出的問題停留在表麵,不深刻,對問題的指正分析不深入、不具體。

受空間距離限製,與會人員往往缺席家長,參加人員的局限性決定了家校合力難以有效形成;個別班級參與學生甚至是全班,決定了“批判”對象和內容缺乏針對性,提出的問題陷於空泛籠統,學生難以觸動。

師生日常交流欠缺,難以發現客觀的真實問題,對學生的分析往往比較空泛,針對性不強,因此盡管有學生參加,但並不能“切中要害”。

師生互動少,往往是教師“一言堂”,會議難以達成有效的切實可行的措施或根本未達成,有效的前提應該是全員育人理念的切實貫徹,這就需要班主任要將老師和學生、家長“配對”,切實落實幫教責任。

會上沒有落實幫教對子,往往是會議結束就意味著“班科會”結束,後期缺乏幫教無法落實,使得班科會毫無效果。學生不僅需要明確自己存在的問題,更需要老師切實的幫助去克服問題。

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每月一次的班科會並不能按時組織,個別班級甚至整個年度未曾組織,稱“無用”,其他班級即使按時組織,往往也是迫於“學校要求”,如果不“督促”十有八九是不會召開的。一方麵反映出班科會組織以來的效果,同時也反映出老師們對“全員育人”的認同度。另一方麵折射出“全員育人”的現狀——科任教師隻是負責學科知識的傳授,對學習以外的其他基本不管;班主任沒有指望科任教師參與班級管理或科研意識淡薄;學生隻是重視班主任的“管教”,科任教師的管理陷於隔靴搔癢的尷尬。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