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如何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1 / 2)

教務主任 鄭庭雲

課程改革已深入人心,課堂教學模式變革成為各學校展顯課改效果的外在形式。2010年11月,我校積極投入課堂教學改革,引進了主體教育的理念,實施了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礎的“5+1”課堂教學模式,經過一年半的實踐,我們認真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得出以下結論——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的方法如下:

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功能。

合理分組,營造有效合作氛圍。

明確組長、組員的職責,注重小組長的培養。

采取合理的小組合作方式,注重學習的效率。

製定合理的評價和激勵製度。

從2009年起,我校開始尋求教學改革之路,先後赴山東杜郎口中學、清徐二中、太原市三中、江蘇後六中學學習,經過一年多的醞釀,2010年11月我校引進了主體教育的理念,提出了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礎的“5+1”課堂教學模式,即“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點撥提升、達標檢測+反思”的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體教育理念。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小組圍坐的形式化、小組合作中的“南郭現象”、由教師的“滿堂灌”變為小組合作中個別優秀學生的一言談等現象,使得小組合作學習表麵化,合作學習的效率不高,總結近兩年的經驗,我認為,要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高效,必須注意一下幾點:

一、教師必須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特點

合作學習的目標是:通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人人成才。現在社會,絕大多數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沒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而學校作為一個社會性群體,師生間、生生間的社會交往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社會適應性發展,而且更應該看到,生活在學校群體中的學生更需要交往。理由是:①同伴間提供的經驗,通常易被接受;②同伴間的交往活動,能使學生理解社會角色規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任務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感及團隊合作精神;③教學中的人際關係、認同感,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他人,尤其對於獨生子女,有助於克服自我為中心,培養社交技能;④合作學習提供平等的參與機會,通過合作交往促進自身的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是:以小組的集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隻有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任務的一種教學活動。

基於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和特點,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是一種以同質小組為前提,以組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依據的教學組織形式。

二、合理分組,營造有效的合作氛圍

1.分組原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

分組前,要考慮同學們各方麵的差異,根據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均衡搭配,同時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如:內、外向學生與非正式群體學生相結合,性別(男女搭配)的影響等,確保各小組間實力均衡,確保各小組內合作學習活動正常,避免出現以下現象:

(1)小組合作學習往往變成一些成績較好、反應較快的同學的“一言堂”,其他同學缺少思考的空間和發言的機會。

(2)小組討論時,多數學生隻表達自己的意見,不願意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或者認為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沒有討論的必要。

(3)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成為被動接受者,逐漸喪失了討論的信心和興趣。

一定要將男女生合適的分配,每個組都應該是男女生混組,這是從男生好動不喜歡做細致工作,而女生安靜不適合做粗重工作的方麵考慮的,男生更多動手、女生更多設計,這樣男女生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有利於小組合作的順利開展。組內合作十分融洽,組內討論十分熱烈,組內競爭轉化為組間競爭。

2.分組的時間:應該在第二學期後進行分組。

第一學期,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了解、分析每個學生的責任心、自信心和自我表現欲等實際情況,然後進行合理的分組,有利於組長的任命和組內的合理分工。

三、明確組長、組員職責,注重組內幹部的培養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一個管理能力強的小組長可以使全小組人員共同進步,取得較好的小組成績。因此要強化組長的培訓,使得小組長敢於大膽管理,具有較強的管理和合作的能力。合作需要組長與組員之間相互配合,因此要培訓組員學會配合。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主要表現在:傾聽(學會尊重與信任)、交流(學會理解與溝通)、協作(學會互助與配合),可以從這幾種表現方麵入手進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