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喜同誌:

此文寫得清楚,推理也很明確。

有幾個問題請考慮:

1.漢代曆史一揭幕,各種思想相融彙的局麵便開始了。在融彙的思想流派之中,最重要的是儒、道、陰陽和法術思想。由春秋戰國(嚴格講是戰國)時期的“爭鳴”,到漢代的“融彙”,體現了中國思想演進的規律。賈誼、劉安等人在“融彙”中都有代表性。有的以道家思想為主體進行融彙;有的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進行融彙。而儒、道、法、陰陽四家的融彙,形成一個新的思想體係,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漢代曆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文治武功都有很大建樹,而思想上的“融彙”也有了代表作,所以一般都說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時候的“儒術”,和“孔、孟的早期儒學已有不同,而是融彙了道家、陰陽家、法家思想的儒術”。

2.到東漢時期,情況有所不同。從王充的《論衡》來看,整個天道觀是來自道家(說一句,西漢時司馬遷《史記》所體現的天道觀也是源於道家),而對陰陽家和天人感應則持批評態度。《論衡》對於儒家創始者並不是五體投地崇拜,而是與之進行探討與商榷。《問孔》篇,就提出了商榷的問題。可見在王充時期,儒術還不是“獨尊”到不能批評的地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又有進一步的融合。儒術真正“獨尊”到任何人都不能批評,可能到了宋代。但這個時候的儒術已經是以儒術為主而兼容了百家之學(含外來的宗教哲學)的思想了。

3.請讓思維的空間更加開闊一些,從點到麵,以便了解整個中國古代思想史演進的若幹側麵。

4.不宜給人形成這樣的印象:五四新文化運動隻是儒學的延續。不要造成這樣的印象:我們是站在新儒家立場上說話的。

5.古與今的問題,1902年梁啟超在《新史學》一文已經提出。

改稿請在三月十四日交我再閱。不能拖。

張豈之

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