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峰同誌:
你的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天理與人欲:明末儒學思想》已經收到。
我仔細看了你的“開題報告”,覺得你還是用了工夫的。由於是“開題”,正式的研究尚未開始,現在草擬的寫作提綱隻是一種設想,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個提綱會多處修改,甚至重寫。
關於明末思想,在20世紀,有些學者著重研究過,如容肇祖先生,1946年至1947年我在北大哲學係讀書,“中國哲學史”課就是聽容先生講的。他寫的《明代思想史》,現在來看,還是簡略了一些。再一位是嵇文甫先生,原在河南大學做教授,對明代思想頗有研究。容、嵇兩位前輩先生的書還是要讀一讀的。
外廬先生,對於明末思想,也是很關注的,從他在上個世紀編著的《中國思想史》第四卷可以看得清楚。不過,關於明末傳入的基督教以及若幹西方文明,否定得太多了一些。在《中國思想史》第四卷中,李贄章是邱漢生先生執筆,寫得好,又經外廬先生修改定稿的。東林黨章是我執筆,後由外廬先生修改定稿的。
西方關於中國明末思想也有一些專著。最近張國剛教授送我的《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副題是: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出版,可參閱。關於利瑪竇的研究也出了不少,《利瑪竇中國劄記》(中華書局)是一本有學術意義的書。
我建議你從“中國儒學的曆史命運”這個角度思考問題。在唐、宋,中國儒學的曆史命運,集中到一點,就是如何融合外來文化(佛教),終於在宋代產生了“理學”。儒學到明代,其曆史命運又有了新問題,不僅是有些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專製政治的強化,還有西學的開始傳入等等,儒學如何對待?儒學的神聖地位受到懷疑,李贄的批判就是明顯的例子;還有,儒學的改造采取了新的步伐,這就是泰州學派所強調的“民生日用之學”,想把孔夫子從廟堂拉到日用百姓之中。因此,研究明代儒學的曆史命運,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由於滿人入關,曆史進入清代,當時思想界的主題已經不是明末那樣,但明末提出的問題並未解決。
我建議你把思路再打開一些。現在從你寫的提綱中還看不出有多少深入的見解,隻是覺得你的思路尚不夠開闊。這是必然的,剛剛“開題”,研究過程尚未展開。不要太急,一定要研究,在研究中產生觀點,使你的提綱更加完善,而且有新意。泰州學派不要忽略。
從你提綱中可以看出,你在進度上考慮得多些,在深入、細致方麵想得少一些。不要太急。就做這個題,改為《明末儒學思想的曆史考察》,亦可。要研究明代曆史,不僅僅是商品經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麵進行研究。在研究實踐中進步,使論點明確起來,那時再考慮章、節結構也不晚。
以上意見供你參考。
祝
進步
張豈之
200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