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芳同誌:

你的博士論文開題報告《清代墨學思想學術研究》已經收到。

你在第1頁中有這樣的話:“關於《墨子》的譯注也不少。全譯本和選譯本都很多。總體來看,譯文較為準確、流暢的較多……”隻從這句話我覺得你在古代文獻方麵可能缺少應有的基礎。將古代文獻譯成現代漢語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東西,在清代(1644-1911)沒有什麼人做這方麵的事。你卻將此作為一件重要的事來看,而且評價過高,說明你靠各種注解本去讀墨家經典,是有困難的。因此你要做這個題目,首先要補一些課,讀一些有關曆史文獻學方麵的入門書,對目錄學、訓詁學等再打一打基礎。你有誌做這個題目,我是讚成的。

鄭傑文《20世紀墨學研究》,是我組織的書稿,他在山東大學古籍研究所做研究工作,該書在資料的搜集上有獨到之處,你不妨多翻一翻。

你做的博士論文題,究竟如何定位?我是覺得最好定位於兩點:一點是,清代在整理、研究墨學中,在文獻整理上有哪些重要的進展?這是非談不可的。也許在這方麵正是你的弱點所在,但不要怕,你可以邊做論文邊補課,而且要善於使用一些重要的工具書。再一點是,清代對墨學義理的研究比前人有哪些進展?這要做詳細的分析,並加以理論的概括。比如,關於墨辯的分析,梁啟超是作出過很大貢獻的,究竟貢獻在哪裏?你就要加以歸納說明。範圍還是嚴格限於清代為好。

在清代,畢沅、王念孫、王?運、陳澧、傅山等都是墨學研究的大家,他們在墨學文獻研究方麵的貢獻巨大,應重點分析。清代以後梁啟超、胡適、高亨、楊向奎、譚戒甫、沈有鼎等對墨學有新的闡發。你在研究中應抓住重點。

墨經、墨學名辯之學不好讀,不能依靠今天的白話譯本,你要靠各家的注解去讀。我再說一遍,古籍的白話今譯很不容易做,現在公認的隻有兩本,一本是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再一本是郭化若的《孫子譯注》。

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做的題目是難度較大的題,看你有沒有勇氣做下去,我想你是有心理準備的。我期待著你在這方麵作出好的成績來。

至於論文寫作提綱,現在你在“開題”中所寫的隻是一個初步的東西,隨著研究的深入,你會有很大調整和改動的,比如你將清代墨學研究的基本成就隻作為一節來寫,而考據、校勘、訓詁――墨子文本整理隻是其中的一個子目,這就遠遠不夠了,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你尚未完全深入到課題之中。清代關於墨學文本的整理及其成就,也許要寫兩章才能過得去。既然主要是談清代,清代以前的墨學研究,不要占較大篇幅,隻要把問題指出就可以了。

我寫出以上意見供你參考,隻是參考,不見得每句話都說得準確。祝你在這個大問題上作出好成績,就這個題目,要做好,寫出優秀的博士論文來。

祝好

張豈之

200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