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

李桂民同誌:

你的博士論文《秩序與超越――原始儒家禮學思想研究》開題報告及章、節目錄已收到。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長期研究禮製,你的論文提要我想請他看一看,希望他能提出寶貴意見。不過,我從你草擬的章節目錄中,覺得多少有些一般化,深度不夠,這隻是印象,我還沒有來得及仔細研究。待彭林教授提出意見後,我再研究你的提綱,這可能要在半個月以後,不便於催促人家。一定要有耐心把論文做好,爭取寫成優秀博士論文。

祝好!

張豈之

2004.12.18.

第二封

桂民同誌:

我很愉快地翻閱了你的論文:《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覺得這是一篇下了工夫且有若幹創見的論文。當然,這要由論文答辯委員會的諸位先生去評定。對於你來說,你交出這本論文,可以說是“問心無愧”,三年多的時光沒有白費,拿出了用力、用心思寫的博士論文。

論文中“荀子之法與法家思想之比較”,甚好,有一定深度,似乎可以再展開一些。“結語”也好,引人思考,可以說是思想史研究中的“思想”,不過,似可再作些分析,比如,能否說從秦漢開始的中國封建專製主義,荀子是始作俑者?(譚嗣同就是這樣說的)關於孟、荀異同,略寫幾句也有必要。

現在你要寫一份能充分反映論文內容的提要,用很明確的語言來表述,使答辯委員會的諸位先生能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印象。

此致

進步

張豈之

2006.4.6.

致肖建原同誌

建原同誌:

你讀書很認真,這很好。筆記已閱,所提意見供參考。

關於王夫之《老子衍?自序》的體會,筆記文稿:

第1頁“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矣”很重要,應解釋。該頁使用的“實有論”指什麼,不很清楚。

第2頁談及王夫之處理儒道關係的部分,二者相輔相成,以及他“強儒以合道,則誣儒”,沒有進一步分析和展開。

第3頁“王夫之以萬物實有解釋天地自然之性,而且認為‘道’同樣是實有之道”,請注意把握,王夫之本意強調不能離開萬物而言“道”。

第4頁引《老子衍》第42章,談道與萬物的關係,以及萬物化生的過程,不妨參考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有異曲同工之妙。“王夫之的‘道’,既是以萬物實有為基礎,表現於衝氣陰陽的變化之中,而又是對萬物實有變化的分析和對其本質統一的把握”,這一句不甚清楚。所說“儒家的實有之道”其實不是儒家實有之道,而是王夫之的唯物論之道。

該文稿多處出現“境界形態”一詞,又未有明晰的界定和梳理,最好不用這樣的詞。

這部分筆記整體上的判斷是不錯的,但有些名詞可不用。王夫之並非完全從儒家立場出發,他從老子哲學中吸取了什麼?請酌。

從“有無之境”角度反思王夫之對老子的研究,請再找些大陸學者的相關著作讀讀。這部分第3頁談王夫之“天人合一”論,沒有從中國哲學整體上考慮,說得不清楚,亦不全麵。

最好再看一些材料:

1.大陸學者對於王夫之的研究。論文集很多,請再閱讀研究。

2.《道德經》通行本與帛書本比較研究,國內學者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北大教授高明的著作。香港學者劉笑敢有專著問世。你的筆記式論文在資料上顯得不足。

3.考慮王夫之哲學思想最好不要過於局限在儒、道兩家的關係上立論。再開闊一些。

此外,你寫的筆記,文字晦澀,許多名詞術語似有堆砌之嫌。邏輯上還要不斷加強。這些缺點和不足,需要在學習中逐步加以解決。

進步

張豈之

20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