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夜景遠離了都市的喧囂,顯得更加恬靜與優美,湛藍的天空下,五顏六色的燈光裝扮著玨山,宛如仙山瓊閣、海上蓬萊。遊覽玨山,神秘的塑像在腦海中漸漸呈現,或曾想瓊閣中的神仙,恍然於天外,穿梭於太空,這是心中無法釋懷的美妙。
玨山如果白天是碧玉的話,那麼晚上就是一塊墨玉,鑲嵌在山的輪廓之外的五顏六色的燈光,既是對玨山的裝點,也是玨山向世人昭示她的美輪美奐。
於2011年完成的音樂噴泉為夜景注入了新的活動,使枯燥的遊山看廟,多了一項玩水的樂趣。夜景下的音樂噴泉更加無與倫比,成為市民消夏避暑的首選目的地。
太行江南——蘊月灣
在玨山景區的東南兩公裏處,有一段迷人的丹河峽穀叫做蘊月灣。
玨山自古以賞月為名,這段峽穀居於玨山東南,為蘊月之地,故名蘊月灣。沿月波小徑逐級而下,一路走來,野花芬芳,藏匿於綠樹間的清風亭若隱若現。佇立清風亭外,忽覺東西南北皆有清風徐來。時值春日,臉頰或有涼爽之感,還有微暖之意,不禁想起“吹麵不寒楊柳風”的詩句。前行不遠,便聽到濤濤的丹河流水聲。腳步越是前行,水聲越是加大,峽穀也越是幽深。行至穀底,眼界豁然開朗,潺潺流水現於眼前,奇鬆、怪石、垂柳、毛竹灑落於河灘,偶有溪流從石縫間流出,彎身掬一捧水,送至口中長籲一口氣,體味沁人心脾之感。跨河有天石、曲水二橋,天石取義天落巨石,連索為橋。過曲水橋,月觴(shāng,古代稱酒杯)亭中小憩(qì,休息),臥於美人靠,閉目之外濤聲不絕,樹枝闌珊(lánshān)間有“臥濤”二字,實為錦上添花、天作意境。上步月棧道,河水平緩如鏡,遙想月圓之夜,月影河中,月隨步動,步隨月行,步步生月,此等仙境也應在天宮。須在夏日,跣(xiǎn)足於河中,或溯流而上,或沿河而下,三五成群,打水嬉戲,兒時樂趣追憶於此。蘊月灣賦者為晉城市詩詞前輩柏老夫子所撰,書法大家李氏家琪所書,均體現當地詩詞、書法之巔峰佳作,必將傳之於後世。蘊月灣賦全文三百餘字,摩崖刊刻於數百平方的巨型石壁之上,鎏金大字一尺見方,為國內罕見的巨型摩崖石刻。
觀賦後,沿月華小徑逐級而上登至穀頂,回望蘊月灣,群山蒼茫,殘陽如血,丹河似金色的飄帶沿東南而去。
天池遺夢
玨山之東有山曰天池嶺,與玨山一脈相承,嶺上地勢平坦,為天然灌木所覆蓋,自然植被繁茂,大氣、土壤、水源均保存完好,極限最高氣溫24度,氣候宜人,環境秀美,是人們夏季理想的避暑勝地。
明成化版《山西通誌·山川》:“天池嶺,在澤州東三十七裏,其巔石崖壁立如城,南北二石門中,可容千人,昔嚐設寨避兵。”至今山頂仍有山寨石城遺跡。
據說,《水滸全傳》第九十三回“李逵夢遊天池嶺”故事裏李逵夢中的那個“天池嶺”便是此山。
話說宋江打下蓋城後,在宜春園大擺慶功宴,李逵喝得酩酊大醉,酣睡中得一夢。李逵夢中“行到山前,隻見山坳裏走出一個人來,頭戴折角頭巾,身穿淡黃道袍,迎上前來笑道:‘將軍要閑步時,轉過此山,是有得意處。’李逵道:‘大哥,這個山名叫做什麼?’那秀士道:‘此山喚作天池嶺,將軍閑玩回來,仍到此處相會。’”李逵於返回時複遇秀士,並獲授“要夷田虎族,須諧瓊失鏃(zú)”十字真訣,後依此計宋江果破田虎。
文學家筆下的故事是真是假,且不去細究,何況還隻是夢境。不過天池嶺上的古寨卻是真真切切的曆史存在,其軍事地位可見一斑。
丹水流波
丹水,即丹河,古稱源源水、源漳水、源澤水、泫水,晉城市境內的第二大河,為沁河支流。發源於高平市趙莊丹朱嶺,流經高平市的寺莊、城關、米山、河西,澤州縣的魯村、北義城、高都、水東、金村、柳樹口、南河西等鄉鎮,入河南省後注入沁河。全長1215公裏,沿途有眾多支流彙入。因發源於丹朱嶺故名丹水。古說為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秦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河水被血染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