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青蓮寺
古青蓮寺初名硤(xiá)石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當時高僧慧遠在此結室為庵,草創寺院。唐鹹通八年(867年),禦賜寺額為“青蓮寺”。為佛教彌勒淨土宗寺院。
淨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目的的佛教宗派,其信仰源於古印度,古印度盛行“人生是苦”的基本觀念,從而寄希望於脫離現實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淨土世界。我國淨土宗從廬山慧遠倡導淨土思想,曆經北朝曇鸞、唐朝道綽、善導、慈湣(mǐn)等大師的推弘,隨著時代的遷移,愈為後人所奉行,是影響中國佛教民間信仰最為深遠的宗門。一般所謂淨土,主要是指彌陀淨土、彌勒淨土。早期弘揚彌陀淨土信仰的,以東晉慧遠大師為代表,他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彌陀淨土宗又稱蓮宗。
對彌勒淨土的信仰,以東晉道安大師為最早,他著有《淨土宗》六卷,倡導往生兜率天的彌勒淨土;唐代玄奘與窺基大師,也以彌勒淨土為行持依歸。
古青蓮寺的創立者高僧慧遠(523—592年),俗姓李,祖籍敦煌,後移居澤州霍秀裏(今澤州縣金村鎮霍秀村),北齊至隋初時的名僧。與晉慧遠同名,相距400餘年,另為一人,因其晚年居長安淨影寺,故又稱淨影慧遠。慧遠13歲出家,16歲隨湛律大師到北齊國都鄴(yè)城(今河北臨漳)學佛,後在故鄉結草為庵,創立道場,注疏經文,講經說法。周武帝滅北齊後在鄴城廢佛,遭到慧遠當麵斥責,以死相爭,表現了不畏權貴的品格。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慧遠以高尚的德行被推舉為統管天下僧民事務的六名僧官之一而入住京城大興善寺,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圓寂。隋文帝對慧遠的去世極為痛心,稱“喪吾國寶矣”。慧遠一生著述頗豐,文重當時,被稱為釋家之泰鬥,對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唐代時高僧輩出,慧遠創立硤石寺後,唐代宗年間(762—779年),有神墨禪師在此修行。貞元年間(785—804年),有智通禪師在此作《六波羅密疏》。太和元年(827年)慧愔憚師從汾並(晉陽)來寺,營造殿宇,廣集佛徒,開辟法華道場,使該寺初具規模。次年創立上院,兼設普賢道場。唐鹹通八年(867年),上院賜額為青蓮寺。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上院改賜福岩禪院,下院稱古青蓮寺。明代時福岩禪院複稱青蓮寺,下寺仍稱古青蓮寺。
古青蓮寺坐北朝南,隋唐規模已不存在。據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碑記載,當時尚有正殿九間,南殿九間,東西禪堂各五間。現存僅正殿三間,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僅剩基址,總麵積約600平方米。古寺東西各有古塔一座,東為藏式舍利塔,建造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其造型優美,裝飾華麗,是明代喇嘛塔中的精品,也是晉城市今存唯一的藏式塔;西為唐代慧峰大師塔。
古青蓮寺正殿為彌勒殿,又稱大佛殿,麵寬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前簷明間施雙扇板門,兩次間置直欞窗,簷下五鋪作鬥栱,殿內徹上露明造。雖經元、明、清重建,但雄渾的外觀、古樸的手法仍存宋代建築的遺風。
正殿內有大而低矮的方形束腰須彌座佛壇,束腰部分殘存幾何形花卉圖案,佛壇表層為對縫鋪設的地磚,壇上為高大的垂腿彌勒佛,文殊、普賢二菩薩,阿難、迦葉二弟子以及供養菩薩共六尊彩塑,造型豐潤,麵相飽滿,衣褶流暢貼體,是國內寺院中保存至今的唐代彩塑作品三處七十餘尊中的一處六尊。
主尊彌勒菩薩(其時尚未成佛),像高4.2米,麵相豐腴,膚色瑩白,蛾眉、細眼、高鼻、小嘴,呈典型的唐代“豐肌秀骨”風格。肩披大巾,腰圍羊腸大裙,坐於須彌座,雙腿自然下垂,兩足豐柔。纖巧雙手,左手置於左膝,右手作說法印。坐姿自然,造型優美,比例適度,神情恬淡。這種坐姿稱作“善跏趺(fū)坐”,幾乎是彌勒的專用姿勢,其他佛或菩薩一般都不用這種坐姿。這種坐姿比佛陀那種雙腿盤放的結跏趺坐姿略為輕鬆一些,比菩薩那種一腿屈盤、一腿微豎的“舒坐”又稍嚴肅些。可見坐姿也是表現佛與菩薩身份的一個重要標誌。
主尊的兩側侍立著阿難、迦葉二弟子,均高2.26米。迦葉居左,為一閱曆豐富、老成持重的老年僧侶形象,以飽經滄桑的神態刻畫出人物的苦寂和閱曆;阿難居右,以閑適、瀟灑的姿態和自信的神情,著力刻畫年輕僧侶的睿智和才情,內心世界刻畫細膩,塑造得十分精彩。
佛壇前部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坐像,均高2.88米。普賢居左,文殊居右,都采用一腿盤曲,一腿自然下垂的“舒坐”坐姿,坐於束腰須彌座上。菩薩麵形長圓,神態莊重,頭束高髻,兩縷發辮從耳後披於雙肩,胸飾瓔珞,衣飾以瀝粉錦紋裝飾,衣襟裹膝垂於座間,富麗堂皇的衣飾與潔白細潤的肌膚形成鮮明對比。座下束腰須彌座壺門內塑有菩薩的坐騎綠獅和白象,探頭探腦,生動有趣。
佛壇中部原有兩尊對稱的供養菩薩,現左尊已毀,僅剩右尊。該供養菩薩呈單腿跪姿於蓮台上,因其等級低下,所塑形體甚小,雕塑手法上著重表現其虔誠供養的神情。
總觀這一堂唐代塑像,體現了當時用神像來宣傳佛教的事實。雕塑佛像的匠師,力圖以精湛的藝術形象來吸引人、感染人,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法,逐步地使人們能夠更多地接受佛教思想。這堂塑像的成塑年代,似不晚於唐鹹通八年(867年),為唐代中晚期的作品。因後來在古青蓮寺上部不遠處出現天台宗派係的福岩禪院(即青蓮上寺),彌勒淨土宗派係的古青蓮寺日漸冷落,這堂塑像才免遭後世重複修補之害,得以幸存。
古青蓮寺南殿是一座晚清重建的殿堂,麵寬三間,單簷懸山頂。南殿現存彩塑十二尊。佛壇正麵五尊,當中為釋迦牟尼佛,高約2.7米,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左右侍以二弟子,像高1.9米,壇前為文殊、普賢菩薩對坐。此五尊為宋塑,雕塑手法上沿襲唐風,但更注重寫實,生動傳情。麵部輪廓清晰,富於剛柔纖巧的質感,衣飾流暢,整體疏密相間,起伏交錯,繁而有章,疏而不僵。其餘七尊彩塑均為後世雜糅(róu)之物。較為罕見的是迎殿門坐南麵北而立的一堵“背光牆”,牆上有懸塑南海觀音,雖然年代較晚,卻造型別致,同樣是青蓮古寺一寶。
殿內保存有唐、宋、金碑各一通,均是十分珍貴的佛教文物。其中最為珍貴的要數唐碑《硤石寺大隋慧遠法師遺跡記》,為唐寶曆元年(825年)鐫刻,碑首線刻佛殿圖(亦稱彌勒講經圖)一幅,圖示唐代寺院全貌,山門、圍廊、講壇、佛殿莫不具備,真實地再現了唐代寺院的布局,比陝西西安大雁塔門楣線刻的唐代佛寺圖更為完整。圖中佛殿之前設講壇,因彌勒菩薩當時尚未成佛,所以頭戴花冠,身著印度出家人服裝,結跏趺坐於蓮台上講經說法。其身後是一座重簷佛殿,四坡式殿頂,脊飾典型的唐代鴟(chī)尾,佛殿四周有圍廊,圍廊與前麵山門相通。廊柱與山門柱頭上均施一鬥三升拱,補間施人字拱,是典型的唐代木構建築風格。該碑對於研究唐代佛寺的布局和形製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