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玨山節日(1 / 2)

玨山上,過大年

農曆新年,穿新衣服,燃放鞭炮,拜年賀歲,敬祖祭神,吃團圓飯,鄉村城市,好不熱鬧。道教也有五臘良辰的信仰,《雲笈七簽》說:“正月初一為天臘,五月初五為地臘,七月初七為道德臘,十月初一為民歲臘,十二月初八為王侯臘,是謂五臘良辰也。”“臘”的意思是獵取野獸祭祀祖先。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五天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百神。正月初一是道教的天臘之辰,這天,按照道教傳統要在宮觀中設醮祭祀天神,祈禱福壽,祭告祖先,以求得蔭庇。

在晉城地區,每年的正月初一,四方善士信徒都會登玨山,進香、祭神、祈福,以求來年平安順利、吉祥如意。新年登高,還預示著步步高升、青雲直上,因此,數百年來,流傳不息,且愈來愈盛。就算不是信徒,趁新年這良辰佳日,或舉家來遊,或結伴同行,登高、望遠,看天地之悠悠,觀山川之錦繡,告別舊歲,迎接新年,不亦樂乎?

破五來,接財神

在晉城,正月初五叫“破五”,迎接破五的鞭炮甚至比除夕之夜接年的鞭炮還要密集,因為破五的習俗活動主要是送窮和接財神,都跟錢財有關。在破五這天,首先要“送窮”,也叫“送五窮”、“送窮土”、“送窮灰”等。其實,所送出去的“窮土”、“窮灰”都是從大年初一以來積存的垃圾,一直不倒出去,以為這樣可以積財,倒掉就破了財氣。然而等到了破五這天,這些垃圾便由財富的象征轉化成了“窮土”、“窮灰”,又成了窮的象征,各家紛紛將它們倒掉,象征將窮氣送出。在送窮時往往還要燃幾柱香,磕幾個頭,口中念叨:“窮鬼去,福星來。”

三月三,朝玨山

玨山主奉真武,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真武誕辰日,是玨山一年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節日,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法會。

三月三,朝玨山的曆史非常久遠。過去,每年的農曆二月底三月初,在整個晉東南地區的廣大鄉村裏社,社首們都要組織一夥人到玨山朝山敬香,簡稱朝頂。其內容多為敬神還願,並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合家平安、萬事如意。

朝頂的隊伍,不管人數多少,必須有一支樂隊帶頭。每進一村,先整頓好隊伍,根據人當選多寡,排成一路、兩路縱隊,隊伍前頭打一橫幅,上書“某縣某鄉某村朝山隊”,橫幅兩邊,各打一杆三角形(約五尺)龍鳳大錦旗,旗上白飄帶上寫的字與橫幅內容一樣,一般是龍旗在左,鳳旗在右,煞是威風壯觀。之後,即八音會粗細音樂,先奏粗樂(鼓、鑼、鈸、鑔等),後奏細樂(嗩呐、橫笛、笙、簫、絲弦等),粗樂如萬馬奔騰,細樂如昂首高歌。

朝頂的隊伍通常是逢村必進,進村必奏,所以行程並不快。有時候,一些村民為了多聽一會兒音樂演奏,有好事者便端出一條板凳,當街攔住朝頂隊伍。此時,朝頂隊伍不僅不惱,還十分高興,因為這表示了對他們的一種尊敬與信任,於是他們演奏得更加起勁。演奏完畢,鄉親們總是會給他們端上茶水飲料,拿出核桃、柿餅、紅棗等山果,熱情款待遠道而來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