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化遺產並不排斥對其合理利用。無論是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還是埃及等發展中國家,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旅遊資源。尤其是歐洲的許多旅遊強國,雖然遠不及中國曆史悠久,文化遺產也遠不如中國多,但其旅遊產業發展強勁,這與其對遺產的保護與合理開發是密切相關的。國外許多國家在遺址保護與利用方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各國在保護和利用的方式上又各具特色。
2.2.1 歐美發達國家的保護與利用方式
歐洲是近代考古學的發源地,19世紀初就已開始從搜求古物藝術品轉為完整的發掘保護、展示大遺址與美化城市相結合,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並沒有以破壞遺產為代價。在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方麵,以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特色最突出。
1.德國
德國保護大遺址主要方式是建立遺址公園和博物館。遺址公園主要是針對遺址的整體保護,例如,明斯特的城牆已經全部被毀,該城在原城牆所在位置修建了環城帶狀花園,以樹木花卉進行植物造景同時配以遊樂休閑設施,既作為城牆的標識和紀念,又向遊人初步展示了古城牆的宏大規模,也為遊客提供了娛樂和休息的場所。法蘭克福把城牆遺址建成有高大樹木的公共綠地,其中布置了良好的步行道,遊人漫步經過古色古香的步行街,走出舊城,就可步入這片宜人的綠地。現代化的建築大都建在這條綠地以外,即舊城以外,新城與老城,界限分明,相得益彰。遺址博物館主要是保護遺址的局部,在德國,古建築遺址在曆史文化遺跡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對其開發利用最有效、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就地建立博物館、展覽館、縮微景觀,或者選擇其重要者予以恢複重建。例如,柏林的夏洛滕堡宮博物館就是在遺址原地進行了同比例全麵的修整恢複,並辟為博物館。
2.法國
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是世界上十分出色的,法國不搞人工曆史景觀,認為那是假古董,這源於法國人“曆史遺產不可再造”的觀念。在文物遺址的修複上,強調修舊如舊,而且新補的部分與原物應界限分明,以突出文物的真實性。
法國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但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政府極為重視城鄉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就其城市建設而言,其整體保護模式主要有兩種:(1)圍繞老城建新城。如巴黎,把塞納河兩岸的中心部分定為曆史街區,保存了大量19世紀以前的曆史建築和曆史環境,既不拆除那些低矮老舊的建築,也不拓寬狹窄的街道,成功地保持了巴黎老城的曆史風貌,成為馳名世界的旅遊勝地。為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巴黎環繞老城另建新區(如現代化的德方斯新區)。(2)在老城一側或邊緣建設新城。如裏昂、尼斯等城市的發展建設都是盡可能完好無缺地按原貌保存老城,而在老城的一端或邊緣建設新的商業和工業區。法國所有定為保護區的城鎮建設都是如此,故體現其國家曆史文化風貌的城鎮、鄉村比比皆是,成為法國國家和民族的驕傲。重視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但延續和弘揚法國傳統文化,而且也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法國每年的外國遊客竟達7千萬之多,超過其全國總人口。
法國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定為“曆史文化遺產日”,在遺產日,全國的文物遺址、曆史建築、博物館等同時對外免費開放,以供公眾了解法蘭西民族的文化遺產,增強全民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弘揚民族文化傳統。
3.意大利
意大利的文化遺產,無論是考古遺址還是曆史建築或城市曆史中心,無論是街頭路旁的遺物還是博物館裏的展品,都有很強的故事性和觀賞性。特別是一些大遺址,麵積廣大,氣勢恢宏,而且把考古遺跡的維護和文化、生態景觀的建設與保護結合為一體,從而具有動人心魄、震撼力強的魅力。對大遺址保護的原則是不改變遺址文物原貌,采用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等形式保護起來。對於城市建築遺址特別重視城址環境的保護,嚴格保護城牆遺址、護城河及其周圍的地形地貌。費拉拉將9公裏長的古城牆、護城河遺址作為環城公園嚴格保護下來;維羅那古城牆外通過帶狀綠化將新城區與古城區相分隔;在羅馬和米蘭,對於城牆殘垣也保護得相當完好,對城內的古遺址,以遺址公園的形式保護下來。古羅馬市場,是古代羅馬城公共活動中心,位於羅馬市中心,意大利政府以遺址公園的形式將它保護下來,保護區內不搞任何現代建築,使其成為一個融參觀、休閑、教育為一體的公共場所,免費向遊人開放。就意大利的遺址局部保護而言,他們對大遺址的保護注重現狀保護,遺址發掘出來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他們認為真實的曆史遺跡之上擺放任何現代人的複製品,都將破壞遺跡的曆史真實性。
龐貝遺址的保護可以說是大遺址保護的典範,是一部現代大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實物教科書。龐貝是一座通過考古發掘而重新獲得生命的古羅馬城市,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考古遺址博物館和考古發掘工地,也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旅遊勝地,每年大約接待200萬人次的參觀者,鑒於龐貝遺址的顯赫名聲和重要地位,意大利政府專設了一個直屬意大利遺產與文化活動部的龐貝文物中心局,負責龐貝遺址、郝庫蘭尼姆遺址和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保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