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大遺址區資源類型
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與人工環境因素和條件。可見,資源是專指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自然與人工環境因素,而不能被人類利用的自然與人工環境因素則不屬於資源的範疇。因此,資源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源的概念也在變化,那些在當前不能為人類利用而轉化為資源的環境因素,可能在今後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被人類利用,轉化為資源,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不斷發現和利用環境因素,擴大資源範疇的過程。
大遺址由於其規模大、價值高、曆史環境複雜,因而擁有眾多的資源類型。按照資源的概念和特征及應用的目的可將資源進行多種科學分類。如根據資源的成因可以將資源分為自然資源與人工資源;根據資源的賦存條件及其特征可以將資源分為地下資源和地表資源;根據資源的國民經濟用途可將其劃分為農業資源、工業資源、旅遊資源、文物資源等;根據資源能否再生可將其劃分為可再生資源、可更新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三類。其中,後一種分類更具有意義,因為其反映了資源持續利用的特性,為人們合理利用和保護資源提供了依據,這種分類所劃分的三類資源在經濟利用方麵各有特色。
大遺址區域內資源由於有自然資源和人工資源兩大部分,這就決定其資源特征也具有自然與人工兩方麵的屬性。
3.1.2 大遺址資源的人工屬性
大遺址作為人類實踐的對象,絕不是同人的生活無關的東西,相反,它是同保護者、傳承者心氣相通,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體現著人的需要、目的和凝聚著人的勞動、智慧的東西,是證實和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東西。大遺址作為前人在過去時代長期社會曆史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傑作或與人類實踐相聯係的曆史遺存,它的本質是人類探索和改造客觀世界,體現自身本質力量的曆史客體和傳統文化載體(或表現形式)。
大遺址的人工屬性主要通過以下五方麵表現出來:曆史真實性、內涵豐富性、風貌殘缺性、文化傳承性、交流媒介性。
1.曆史真實性
保護下來的大遺址必須是原始的、真實的,保留著所遺存的全部或部分曆史信息和建造之初的客觀環境,任何現代人的仿真和重建都是不允許的。真實性,是遺產的活力和生命。大遺址隻有真實,才能客觀地反映曆史麵貌、自然環境,反映傳統文化的真諦,反映民族的心理特征。隻有弄清楚什麼是大遺址的真實性,才能在大遺址保護與研究的工作實踐中明白應該挖掘什麼,保護什麼,去掉什麼。離開大遺址的真實性,就根本談不上對大遺址的保護與研究。當然這種真實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大遺址曆經滄桑,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損傷或修補,但是這種損傷或修補傳承著曆代保護者的技藝與精神,記載著重要的曆史事件與工程實踐,並在不斷延續著大遺址的曆史真實性。如唐順陵的遺址清楚地記載著順陵的變遷過程,而順陵的每一次變遷又和武則天的地位變化密切相關。
2.內涵豐富性
大遺址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出土的文物和大遺址的布局的研究與解讀能讓人們了解其內在的奧秘。大遺址是一種傳承文化的載體,後人可以把它當作“文獻”來閱讀。通過和遺產思想“交流”,讀出在它身上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的真諦,為後人文化發展開辟新路。大遺址是祖先留給後代人的,是民族世世代代生產勞動、文化藝術創造和科學技術發明的結晶,為後人的創造發明提供了無限豐富的靈感源泉。如對中國都城遺址的解讀,使人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中國都城的發展曆程,了解都城的變化與傳承文化的相互關係,特別是對傳統的哲學觀、宇宙觀、宗法製度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