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醫院是如何獲得藥品零售環節的雙向壟斷地位的?根子出在長期形成並且已經積重難返的現行醫療體製弊端上:
、醫療行業的高行政壁壘使得公立醫院在醫療服務市場上獲得了很強的行政壟斷地位。
、公費醫療和醫療保險定點製度進一步強化了公立醫院的行政壟斷地位。
、藥品分類管理體製使得醫院事實上控製了處方藥零售業務,使得醫院將其在診療服務方麵的壟斷地位延伸到了處方藥零售業務上。
由於處方藥銷售占國內整個藥品零售額的80%左右,因此公立醫院事實上控製了絕大多數藥品零售業務,這使得國內的公立醫療機構成為藥品市場上的雙向壟斷者。
如果不致力於根除公立醫院在藥品零售市場上的這種壟斷地位,再多的行政管製也於事無補,除了導致各種千奇百怪的亂象外,藥價虛高的問題無從解決。根除公立醫療機構上述壟斷地位的治本措施有:
、切實放鬆醫療市場行政管製,使更多的民營醫療機構進入,徹底打破公立醫院一統醫療服務市場的局麵。
(2)、大力發展連鎖藥店,賦予所有連鎖藥店和醫院一樣的銷售處方藥的資格,並且賦予所有連鎖藥店以醫保定點資格。
民營資本插手醫療業
諾貝爾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在《經濟學原理》的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經濟學的大廈看上去已經相當完美了,未來兩個比較有挑戰性的學科是環境經濟學和衛生經濟學。”既然公立醫院資源匱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什麼在一個市場大門打開的醫療領域,民間資本卻寥寥,導致公立醫院獨木撐天?
問題一: 民間資本不夠多?
中國30年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催生了大量的民間資本,浩浩蕩蕩,不存在民間資本不足之說。
問題二: 民間資本不願意來?
資本最善於“擇利而居”,它們具有敏銳的嗅覺,任何財源茂盛的地帶,都有可能成為它們蜂擁而入的最優選擇。目前,民間資本麵對的殘酷現實是,在很多地方,它們已經“混不下去了”。
由於原材料、勞動力成本升高,各國層出不窮的貿易保護主義以及越來越重的稅負,導致實體經濟的利潤越來越薄,不少民間資本已經苦不堪言,準備從實體經濟抽身,嚐試進入其他領域試水。
在金融、資源等國企壟斷部門,民間資本頻頻碰壁。雖然舊36條為它們打開了廣闊天空,但沒有密不透風的有色天花板,玻璃天花板卻仍然存在。
股市和房市,是民間資本傾巢而入的另外兩大領域。資本市場陰晴不定,民間資本雖然數量大,但各自為政,暗流難成合流,在資本市場贏少虧多;房市曾經是它們呼風喚雨的風光場所,但國家直指房產高價的單邊調控,連房地產商都摸不清門道,尚在迷茫徘徊,三教九流的各色炒房團也在找後路。房市,終究不是民間資本的久留之地。
不管從哪個側麵看,醫療市場折射出的光線都令民間資本著迷。醫療衛生需求呈直線上漲態勢,平均醫療費用“扶搖直上九萬裏”,這幾乎是一個遍地是金的領域。
問題三: 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門檻太高?
我們的醫療市場並不是銅牆鐵壁,甚至沒有哪個國家的醫療市場像中國那麼容易進入。隻要注冊,就能豎起一塊醫院的牌子。
問題四: 醫療市場的資源門檻過高?
服務,需要充足的人才、設備和場地。隻要擁有雄厚的資金後盾,這些並不是難題。在醫院,決定其服務優劣與否的,很大部分在於醫療人才。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畢業生從醫學院畢業。
民間資本浩浩蕩蕩,其具有逐利的天性,醫療領域既然有高利可圖,且民間資本在醫療領域的市場準入和資源門檻都不高,但遺憾的卻是,中國的民間資本並沒有在醫療市場形成大氣候,民間醫院並沒有出現枝繁葉茂的態勢。
問題五: 為什麼民間資本進不來?
盡管民間資本在文件上市場準入門檻不高,在實際操作層麵,始終有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醫療服務特殊,不可大意,而民間資本素來“利欲熏心”,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禍國殃民。即使醫療市場對民間資本放開,也是小心翼翼,斷不敢讓民營資本一擁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