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醫院罵名誰造成?(2)(1 / 2)

“中學生不願意學醫了!”這是最近越來越讓馮希平教授憂心的現象。馮希平是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預防兒童科主任,也是上海交大醫學院副院長。不論是臨床帶教,還是在醫學教學過程中,他發現報考醫學院的學生數量正在下降。為此,他還翻閱了近年報考上海交通大學的高考誌願書,又發現:優秀中學生第一誌願報醫學專業的不多。

報考醫學院的熱情在下降,甚至連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學醫了。在此,簡單地用執業環境惡化來解釋,並不足以說明眼前的這一切。在世界上多數國家,“醫患關係緊張、工作學習壓力大、社會對醫生們的要求越來越高”是在普遍發生著的,是所有從業者要麵對的一個共性問題。不少國家的醫生同樣認為,自己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

實際上,醫學生的路越走越窄,讓很多家庭看不到有好出路,才是“讀醫熱情”被消磨的真實原因所在。

在國內,不同醫學院校,教育質量各有不同。如果說,醫學畢業生還隻是半成品,那麼,他們畢業後在什麼級別的醫院工作,接受什麼樣的住院醫師培訓,將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他們能夠成為什麼樣的醫生。同樣水平的畢業生,一個是在三甲醫院工作,另一個是在縣級醫院工作,3年後,他們的醫療水平很可能就會拉開差距。這是多數醫學生畢業後,根本不願意去低級醫院或者邊遠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可能涉及工資收入。在很多國家,醫生們是根據他們的職業資格級別、工種的風險與壓力、實際工作量等因素,經過考核,獲得統一收入的。但在我們這裏,你收入如何是由你在哪一級別的醫院和城市、是否在管理職位上這些實際因素決定的。一樣是內科主治醫師,在低級別的醫院可能隻能領到兩三千元的工資,但在三甲醫院,你可能收入過萬元。你是在沿海發達城市做醫生,還是在邊遠山區從醫?你是做主任,還是一般醫生?這些對實際收入的影響也很大。

這種效應下,高級醫院成為人人向往之地,造成的結果是,這些職位很快就飽和了。好不容易有了職位空缺,醫院隻能設越來越高的門檻招收醫生。當然,“拚爹”的又除外。對多數普通畢業生而言,他們隻能選擇到基層醫療機構或者邊遠地區從醫。但這些職位的吸引力實在有限,領的是低薪,也學不到什麼本領,還要麵對一樣糟糕的醫患壓力。所以,才會有很多人即使願意留在城市裏選擇改行不從醫,也不願意去小地方。

即使在最優秀的醫學院校學習,畢業後在最好的醫院工作,醫生們發現,他們還是比不上其他國家的同行,德國醫生嫌工資低,不高興了,他們可以到英國或者其他國家行醫。印度的醫生,他們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可以選擇跳槽到新加坡及中國香港這些地區從醫。但中國的執業醫生們卻沒有享受到這種相同的待遇。因為我們很多的醫學院校在國外是不被承認的,行醫資格證書一樣不被認可,醫生們根本就沒有辦法流動出去。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改變隻重城市及大醫院的衛生建設,讓醫療資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在醫生收入分配上,政府要進行調整,讓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醫生,在一樣的職位上,能夠獲得同樣的報酬待遇。願意到邊遠地區工作的醫生,更應該獲得額外的獎勵,獲得相對更高的收入。其次,向國際標準接軌,提高醫學院校的教育質量,讓更多學校能夠獲得國際認可。在醫生的培訓上,應該進行統一的標準化的培訓,狠抓質量,確保“產品”合格。同樣病情的病人,無論是在哪一級別醫院就醫,不同的醫生給出的解釋與處理應該是一樣的。

公立醫院對藥品零售的雙向壟斷

央視播出的《暴利藥價解密》,以一個出廠價僅15.5元的藥品最終在湖南湘雅二院以213元的高價零售的具體案例,再次將藥價虛高問題揭示在觀眾麵前,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該節目中提供的一個關鍵信息揭示了問題的根源:那就是患者隻能從醫院購買,從藥店買不到這種藥品。很可惜,這一信息被節目編輯以及其他跟蹤報道的媒體忽視了。一個零售價達到出廠價14倍的藥品,藥店為何沒有銷售?這樣一個藥品即使以100元的價格零售也是暴利,藥店何樂而不為?原因很簡單,因為醫院不同意藥廠賣給藥店。目前公立醫院控製了藥品銷售80%左右的市場份額,為了保住這80%的市場份額,藥廠不敢也不願意得罪醫院。因此,藥廠不得不放棄藥店那20%的市場。試想,藥店是能夠展開充分的價格競爭的,一個藥品若能夠在藥店銷售,高達13倍的批零加價根本不可能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