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友——
中國的傳統書畫的審美價值取向,在技法和品格上、追求筆情墨趣、強調直率、空靈、雅逸和象外之象,力避匠氣、媚俗、脂粉和市儈之氣。賞張金友的作品,則會看到其著力強調筆意和“生動之趣”。
張建軍——
中國的傳統畫,不僅具有獨特的繪畫表現技法,而且還具有獨特的東方文化智慧。聰睿而富有創造力的國畫家張建軍深諳此理。但他對傳統繪畫又不亦步亦趨,而是在繼承中兼容西畫表現形式,將傳統的工筆與寫意有機揉合,運用潑彩的意象造型與精勾細描的工筆畫法形成令人亮目的新麵。其《溪水相依》、《夏荷》等力作,無不彰顯鮮明的現代審美情趣。
張培恭——
多才多藝的畫家張培恭在汲取眾多藝術元素中,使自己意筆工寫的花鳥畫作,充滿豐盈的藝術內涵,並形成畫風深沉、老辣、豪放、雋詠、秀潤、靈動的獨特風格,使之成為一種表達思想的方式,一種傳遞情感的符號,一種張揚生活之美的語言,給人以強烈的藝術衝擊。
張坤——
以意造境,以意寫形。這是畫家普遍的理念。但是,由於對“意”的理解的差異,反映在作品上的人生境界與審美情趣則然有別。張坤的山水和寫意人物畫作,給人一種蓬勃的生機以及對和諧的追求與向往,並且頗具時代意蘊。
張英俊——
從事文博工作30餘載的張英俊,對詩、書、畫、印均有造詣。在繪畫上,人物、花鳥、山水都工力尤甚。這源於他將藝術之根深植於祖國傳統文化的沃土,自唐宋以來的墓碑磚雕石刻、民間刺繡、剪紙、木版年畫等均有研究,兼融會貫通到書畫表現之中。真真地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張揚——
“章法屢改,筆墨不移。”即是說傳統的國畫藝術的表現技法與形式可以嬗變,而筆功墨蘊卻要持之。張揚的畫作,既力追神韻,又在技法與形式上大膽變革,方出新貌。
張世鵬——
藝術互為表裏,相得益彰。被書畫界一些人士稱作“書、畫、刻三絕”的張世鵬,其書畫深得齊白石之氣韻,其篆刻又兼甲骨、鍾鼎等之風骨。故當代著名畫家許麟廬為其弟子欣然題寫“三餘齋”,足見對其之褒獎。
張玉明——
業內人士評述張玉明的梅花畫作:其枝幹常以順道有勢的粗筆散鋒一氣嗬成,用墨濃重,運筆迅疾,間以飛白破之,頗似古人所說“掃梅”,造型奇似,氣勢彌盛,有“蒼龍出岫”之勢。其紅梅,枝繁花茂,如漫天朝霞;其綠梅,冷香清豔,素雅高潔。可謂“以形寫神”,“神采為上”。餘賞作再三,頗有“略同”之感。張書增——
工寫兼具的女畫家張書增,在研習傳統的工筆畫中,將寫意的靈蘊有機地揉和,形似與神似相諧。其《金翠屏開春富貴》、《意如祥吉》、《福祿吉祥》等畫作,便彰顯探索和力求新意之工力。張德茂——
書畫同源,並非指書畫同生和書家畫家需書畫皆精,而是說書畫在藝詣上為同脈,形、神、意、趣、馳等互為表裏。廣泛涉獵書、畫、篆刻等姊妹藝術並融會貫通的張德茂,其書中有畫,畫中有寫,並金石味蘊含其中。其書藝既俊朗秀美,有豪放剛毅,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張力。
趙天琪——
作為般若書派創始人之一的趙天琪,書寫了大量儒釋道經典。通過他那工整而淡定的楷書,仿佛看到他在書寫時焚香、沐浴、打坐、靜心、入禪,超然物外,神飛意適,然後提筆蘸墨,寫出一片寧靜的天空,一泓沒有雜質的碧水,一個沒有貪欲的世界,從而使觀賞者修神養性,立己達人。
趙同——
樸實簡淡,滌除鉛華,在其繁茂,不商纖濃,外簡內蘊,濃而彌旨。這是書法藝術的一種境界。趙同的行書,就彰爾“精能之至,反造疏淡”,給人以不激不厲,平淡自然,形如流水的舒緩與嫻靜,超凡脫俗之升華。
趙致祥——
造型準確,用筆細膩,色彩絢麗,活潑生動。這是業內人士對擅長畫馬的趙致樣的褒獎。以工帶寫的奔馬,生動而富於質感,昂然且有神韻。其詩則表征對馬的情愫:“卻問前程路,征途何日休;憑君矯健步,四海任遨遊。”
趙延華——
出生於繪畫世家的趙延華,深諳傳統的山水畫強調筆情墨意。因此,其山水畫作,著意創造美的意境和生命的表征。其《山水四條屏》,或雄健沉渾,或雲煙縹渺,或恬雅清幽,都著意表達林園秀異,氣象萬千,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