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Z(3 / 3)

鄭克明——

以“雁翁”享有盛名的鄭克明,在繼承清代畫家邊壽民畫蘆雁之技法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將沒骨法及書法筆觸融入作品之中,潑墨設色,揮灑自如,出神入化,渾然天成,雅俗共賞,生動可人,從而達到“景”與“象”之“暢神”,在當之畫壇獨樹一幟。鄭山麓——

出身於丹青之家的鄭山麓,畢業於中央工藝美院,被譽為當代實力派畫家。其擅長水墨山水和人物,對中西傳統繪畫和現代諸流派藝術頗有研究與借鑒,從而使自己的畫作既大氣磅礴又空靈飄逸,氣韻生動,顯示著深厚的“學院派”功力。

鄭西林——

以人物見長的著名畫家鄭西林,視意韻為至上。他筆下的人物造型在形體美中又透著幾分禪意,境界空靈,韻至大千。一筆一劃透胸臆,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仁龍——

具有幾十年舞蹈生涯的鄭仁龍,其書法給人以強烈地視覺衝擊力。既有舞蹈演員肌體極具彈性的力度美,又有騰挪行止的動態美。其行草,如行雲流水,雲卷雲舒,充滿優美的旋律;其隸書,拙樸敦厚,筆健墨實,似虯龍鷹爪,頗有陽剛之風骨。

鄭久康——

“健筆飛刀意縱橫”。這是首都有關新聞媒體以此為標題對書法與篆刻集於一身的鄭久康的讚譽。其書藝,頗具金石況味,深沉雄強,粗獷豪放,充滿了力量感和古拙而質樸的美感。

部為瑞——

並非出身書香世家,也非經過師門傳承的書法家鄒為瑞,依靠非凡的膽識和勇於進取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不僅在京城書畫界打出一片天地,而且自己的書藝也取得長足的進步。楷、行、草、篆、隸無所不涉,並頗具大家風範。

臧煥年——

為“白石門下”的花鳥畫家臧煥年深知,書畫藝術雖師從一家,但需吸收百家之長,並融會貫通,才能在繼承中發展。故而其在多年苦習齊派花鳥畫精髓中,極力拓寬藝術視野,除在高等學府深造外,又師從著名畫家張世簡和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等,廣納博取。因此,無論是在畫技上還是在寫工上,都取得長足進步。其花鳥畫作,形神兼備,淡雅明快,沉雄渾後,生機盎然。

綦希琨——

以寫隸書見工的綦希琨,結體端莊,力求險峻而不失度,意追穩健而不平板,拙中藏巧,寓柔於剛。重抒情,崇個性。“立象以盡意”,虛實相濟,厚重而質樸。

祝醒環——

作為書法家的祝醒環,無論是隸書還是行草,從運筆,用墨,結體,章法,氣勢和韻味,都循法而不悖規,求新求變而有章可考。其行書,遒勁厚重之中透著靈秀。其行草,酣暢淋漓之中蘊含著力度。令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遐思。

朱民貴——

尤善草書的朱民貴,在市場經濟巨手的撥弄下而致使傳統的書法藝術變得失去法度和法度失去評判標準的時下,其書法定格在以美作為考量尺度,揮灑不悖規範,倜儻收放有度。

周石鬆——

在充滿深厚文化底蘊的京都琉璃廠東街一座典雅的畫坊門楣上,一行“周石鬆牡丹藝術研究中心”的匾額灼人眼目,這在首都以畫牡丹而得到國家文化管理機構準允成立“研究中心”者實屬鮮見。在“中心”廳堂內,懸掛著雍容華貴“國色”的紅牡丹,“顏色濃鬱如潑墨”的紫牡丹,“使令禁苑尊青黛”的綠牡丹,“青煙籠寶墨”的黑牡丹等等,佳作連壁,都出於以畫牡丹令人稱道的畫家周石鬆之手。

周小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銘言俚語,也適應於書畫家。畫是畫家情感世界的表現形式,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表征。生長於巍巍太行山山麓的山水畫家周小申,將表現太行山作為創作的母體和表達情感的符號。其《太行山萬古悠悠》、《雲湧青山泉清清》和《雨後太行》等力作,真實生動地表現了太行山的雄姿與博大以及蒼茫與崇高的聖像。

支英才——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裏。”唐朝大詩人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的讚譽,至今是國畫家們追求的境界。現在中國國家畫院進修的支英才,其山水畫作則是在尺幅之間著力於謀篇布局講究整體性、揖讓參差的思辨性和渾然合一的成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