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誌沂步入政壇之初,適逢西方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十九世紀中葉。那時,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列強,急於闖進中國的市場,掠奪資源,用卑劣的手段把鴉片源源輸入中國,造成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國內吸食鴉片的惡習不僅在平民中蔓延,甚至滲透到上層社會。道光帝對鴉片的販賣深表憂慮,詔諭明令禁止,敕傳沿海各省嚴飭稽查。
道光帝為什麼開始時態度如此堅決呢?這和朝內以王鼎、潘世恩為首的幾個強硬派大臣力主抗英禁煙不無關係。
王鼎,字定九,號省,陝西蒲城人。嘉慶元年中進士,十九年授工部侍郎,後來任吏部尚書兼管刑部和戶部,任內出使各省巡視辦案,於冤獄多所平反,號稱“王青天”。道光五年,授軍機大臣;八年,朝廷出兵平息回疆張格爾叛亂,王鼎籌劃有功,深受皇帝的信賴,加封太子太保;再後來,還做過直隸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位居宰輔,威望特隆。
王鼎擔任過丙申會試主考官,得士一百六十二名,馮誌沂是其中之一。故尊他為座師,有特殊的師生情感。王鼎和林則徐的私人關係很好,向馮誌沂多次說起林的治政實績和捍衛封疆的報國心。
林則徐於前一年(道光十七年)從湖廣總督任上奉詔回京,道光帝向他征求禁煙方略。其時林則徐的寓所在上斜街,馮誌沂居下斜街,相距很近。馮誌沂拜訪林則徐時,深為林公的宏才大略,談吐不凡的風度所折服。
道光十九年(1839)一月八日,林則徐奉命以欽差大臣身份離京南下查禁煙毒。走之前,王鼎在自家設宴餞送。當時朝內有“嚴禁”和“弛禁”兩種觀點完全相反的政見者,多數朝臣不敢隨便附和哪一派。馮誌沂旗幟鮮明地支持林則徐,不忌憚權貴,毅然與“禁煙派”同仁,送林則徐以及兵部尚書祁藻、刑部侍郎黃爵滋踏上征途。
三月八日,抵達廣州。
六月三日——二十三日,擔當欽差大臣的林則徐主持了震驚世界的“虎門銷煙”,將查繳的二萬箱鴉片悉數銷毀於海灘。銷煙完後,嚴令各海防要口加強備戰,以防英夷的報複。
中國銷煙的消息,很快傳到英國倫敦,資產階級政客立即發出了狂妄的戰爭叫囂。
十一月,英艦炮擊中國水師,挑起穿鼻洋海戰,又進攻珠江口和官湧山炮台,均被廣東水師擊退。
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侵華戰爭的決議案。
六月二十一日,英艦相繼開抵廣東海麵,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七月,英軍進攻廈門,閩浙總督鄧廷楨督師奮起還擊,敵人撤退。狡猾的敵人刺探到浙江海防空虛,攻占了定海。
英軍得逞後,北上把軍艦開到天津的大沽,要挾清政府談判,英國的侵略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呼籲抵抗的聲浪此起彼伏。
道光帝對英人侵略行徑固然不悅,但在朝內某些帶有“和戎”觀點的重臣慫恿下,想到夷人堅船利炮的凶猛,覺得以和為貴比較穩妥,害怕事態繼續擴大,九月間,決定把“處置失當”的林則徐和鄧廷楨革職,改派欽差大臣琦善到廣州和英人進行停戰談判。
也在這個階段,刑部的“秋審”大典正緊張地進行著。所謂“秋審”,就是各省在秋季之前,將平時判處死刑,並未執行的案件,分成“核實”,“緩決”、“可矜”、“可疑”四類,上報刑部,再經刑部和大理寺集中審核後,奏呈皇帝裁決。
國家的六個部曹,首數刑部政務繁劇。而馮誌沂的本職工作,又是至繁、至猥、至重的苦差事,好在他有異慧,“披覽案牘一過即不能忘,老胥滑吏莫敢欺”。尤其經過幾年的曆練,起草奏折,謄抄公函,文不如點,倚馬可待,辦事效率很高,上司們非常看好他的才具,倚重其“主秋審”,斷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