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惜抱私淑弟子(1 / 2)

“文祖韓愈,詩法蘇黃”,是道、鹹時期士大夫階層托文采以顯身價,籍詩酒以抒情誌的社會現象。不同誌向和興趣的群體,各有各的活動時間和地點。馮誌沂等人常去的地方有慈仁寺(今稱報國寺)、顧亭林祠(報國寺西側)、龍樹寺(陶然亭公園西北角)。每逢時令佳辰,或紀念曆史某名人,就去雅集,或稱“消寒會”。

還從這年的三月說起,禮部舉行會試,接著在殿試中,廣西的龍啟瑞和王拯雙雙金榜題名。

王拯,原名錫振,字定甫,號少鶴。欽點的是戶部主事,後升大理寺卿,官至通政使。

龍啟瑞,字翰臣,亦字輯五,為本科的頭名狀元,即授翰林院修撰。曾擔任過學政、主考、布政使。

兩位老鄉同科考中,朱琦高興得不得了,專設盛宴慶賀,馮誌沂應邀陪飲。席間,經朱琦的介紹,和龍啟瑞、王拯當下訂交,願結金蘭之誼。以後的消寒之會,常見他們相隨參加的身影。

秋初,馮誌沂由餘坤、朱琦引薦,拜謁了名噪京師的桐城派古文大家梅曾亮。

梅曾亮,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屬南京市)人。道光三年成進士,因不願去京外做官,納資為戶部郎中,居京二十年,因傳授桐城古文而聲望日隆。京師官員餘坤、朱琦、陳學受、曾國藩、張嶽峻、劉椒雲等人“時時載酒從先生遊”。

此前,馮誌沂還不算這些“弟子伍”裏的成員,有點像漢朝時的鄭莊,以貴下任俠自喜,街鄰發現這個小京官人緣挺好,又會彈琴、弈棋,若有旬休,就齊來湊熱鬧。

碰巧秋初的某天,朱、餘兩人不期而至,看到滿屋子亂哄哄的情景時,頻皺眉頭,相互一交換眼神,便拉上他就走。順著棉花四條胡同,進入一家四合小院,瞧見有位長須飄逸盛服儒素的長者,正在客庭宴請賓朋,欲避之際,長者從屋內出來說:“不必介意,我請客不礙你們的事,請暫先到別屋小坐。”朱與馮耳語:這就是引你來要見的“隱宦”——桐城古文大家梅曾亮先生。

直等到夜深客散去,梅先生才進別屋麵晤了他們,經朱、餘二位說明來意,先生高興的拍手表示歡迎,且呼廚仆再備酒菜;轉身對三人說:今宵咱們不分主賓,須盡情暢飲,吟嘯不忌。

一頓酣暢淋漓,秉燭宴飲過後,馮誌沂對梅先生灑脫超然的風度,佩服得五體投地,為自己有幸投師桐城嫡派傳人的門下而喜形於色。

什麼叫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散文流派,始創於桐城人方苞,繼承和發展者很多。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主張古文崇尚“雅潔”,反對俚俗和繁蕪。桐城派的文章基本不用駢句,不羅列材料,語言流暢,清新自然,很有特色。

其實,山西代州馮氏和桐城派的人物,早有過從。乾隆五年(1740),馮誌沂的叔伯高祖馮光裕,病死在湖南巡撫任上。當時,桐城派的開山之主方苞,官任禮部侍郎,奉詔到代州給馮光裕主持恤典,還為其撰寫了墓誌。

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姚鼐,世稱桐城古文的集大成者,強調“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合一”,以“兼能為貴”。姚還把眾多不同風格的文章歸納為“陽剛”“陰柔”兩大類。

姚鼐,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字姬傳,又字夢穀,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與方苞、劉大並稱“桐城三祖”,晚年主講南京鍾山書院時,梅曾亮是其得意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