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放手,給孩子屬於他們的自由(2 / 2)

1896年,14歲的羅斯福接受了在父母看來是完全必要的教育後,終於離開了自己的莊園,走進了美國著名的格羅頓學校,開始了新的學習和生活。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覺得自己小時候自由,還是現在的孩子自由?

2.你是否像羅斯福的母親一樣,給孩子製定了嚴格的作息、學習時間?

3.你明白“自由”對於孩子的意義嗎?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孩子是為了自由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扼殺了孩子的自由,就等於扼殺了他們的生命。孩子失去了自由,猶如失去了陽光和空氣,他們會時時刻刻感到一種壓抑,心弦也總是繃得緊緊的。

在某些家庭,孩子沒有蹦蹦跳跳的“自由”,沒有活活潑潑的“玩耍”,節假日裏隻有父母相陪,在輔導老師的言傳身教下,過著一種無奈而又煩心的生活。自由被剝奪了,天性被埋沒了,才智被壓抑了,童心被葬送了。這些父母往往像羅斯福的母親剛開始一樣,規定孩子幾點起床、幾點入睡;看什麼書、玩什麼遊戲……不但過問,還要幹涉。這樣沒有自由的強製生活對於孩子來說,幾乎和牢獄沒有什麼不同。父母要懂得放手,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因為這對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

第一,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可以讓孩子早自立。讓孩子有更多接觸外界的空間,孩子就會明白大自然有多美麗,人世間有多美好,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怎樣生活,應該如何為人處世,有了問題該怎樣解決。當孩子自行把問題一個個解決,孩子就真正長大了。人生的道路很長,父母和教師不可能陪伴終生,早給孩子自由空間,早讓雛鷹出穀,自由飛翔。

第二,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實際上也是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現在的孩子“被動”的東西太多:在學校聽老師的,回到家裏聽家長的。聽課、自習、作業、興趣班,忙得團團轉,沒有時間去讀書,更沒有時間去獨立思考,這點是可怕的。如此被動的人生,有何幸福感而言?沒有自己的思考,有何創造力可言?“帶著問號進學校,帶著句號出學校”怪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忙碌中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第三,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更是交給了孩子培養想象力激發創造力的時間。現在教育上的“強迫性”手段太明顯,孩子的壓力太大,孩子在被動中學習著知識,時間被大量的課業所占據,根本沒有空間選擇他自己想關注的事物,不能充分地解放自己,這就影響了孩子的想象力。

當然,給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並不是毫無原則地放任自流。比如孩子去同學家玩,一定要了解這個同學是怎樣一個人,然後限製時間讓其回家,切不可在外過夜,特別是女孩。總之,在家長所營造的自由空間範圍內,讓孩子從緊張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獲取一種輕鬆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