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我說那不是我幹的,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這時應該怎麼辦!”在孩子看來,推卸責任,很多時候是躲避麻煩最簡單的方法!但事實上,他也許並不希望就此“灰溜溜”地“逃走”。勇於承認和“善後處理”,孩子還需要父母的一點幫助和用心。他知道自己做錯了,給他修正、挽回或補救的機會,同時還能保留一些麵子。
第四,“那可不是我幹的!真的!”幻想和事實,對於孩子來講,還是會時常出現混亂的。他們有時會沉迷於自己幻想期望的事情(也就是“那事情”根本沒發生),有時候他們甚至真的忘記了剛才都發生了什麼。父母們不要忘記,他們畢竟還是小孩子,生理的、心理的發育都還在進行和完善,他們有很多自身不自覺也難以控製或者避免的年齡局限。不要總是用大人的想法來猜測甚至強加於他們,他們需要的更多是幫助。
那麼,孩子犯錯之後,如何鼓勵他們認錯呢?
第一,等待孩子說出真誠的道歉。“對不起”這三個字,說出來真的需要一些勇氣。在孩子犯錯後,家長要“迂回”地讓孩子主動道歉,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知道,能說出真誠的‘對不起’是很困難的,但是隻要你說出來了,那你就是一個勇於認錯、敢擔責任的好孩子。”當孩子學會了誠心誠意地道歉時,他也就不會去推卸自己的責任了。不過,家長一定不要強迫孩子說“對不起”,所有的一切是要讓孩子最終明白,隻有自己真心地感到抱歉了,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輕鬆起來。
如果孩子還是難以開口道歉的話,可以教孩子“換一種方式”來說。比如畫張畫——在一張大紙上,和他一起寫上“對不起”。在他不願開口的時候,他會想到它。這樣做既不會因為強迫孩子開口而造成他的逆反,又能達到讓孩子領會精神的效果。
第二,給孩子一個參與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孩子在牆上亂塗亂畫,那麼家長可以反問孩子:“你說那個做錯事在牆上亂畫的人應該想些什麼辦法來彌補他的過錯呢?”家長主動提出進入“彌補”的程序,也就暗示了家長雖然不滿意但願意接受孩子的認錯和補救,孩子會用積極的態度來響應的——“我想那個孩子已經答應了一會兒就用刷子把它們刷幹淨!”
第三,孩子認錯後父母要積極鼓勵。雖然人人都會犯錯誤,但是敢於承認錯誤並為之負責任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很多父母隻會在孩子表現“精彩”時才給予獎勵,殊不知,勇於承認錯誤是很難得的品質。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並給予獎勵、表揚。此外,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犯錯誤的原因,然後和孩子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很多時候,失敗的經驗、教訓更能夠推動一個人的成長。高明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否定自己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體會到更深刻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