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阿道夫·馮·拜耳——教育孩子為他人著想(2 / 2)

“謝謝媽媽。我一定好好讀書,不讓你失望。”小拜耳高興地說。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在你特別累的時候,孩子會吵著讓你給他講故事嗎?

2.公共汽車上,孩子會主動讓座給老人嗎?

3.平時在家裏,你會讓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嗎?

現在會為他人著想的孩子真的不多,我們看得最多的場景是孩子們不顧家長是否勞累、是否開心而一意孤行地讓家長為自己做事。

“媽媽,我要出去玩!”

“今天媽媽特別累,你先在家裏玩,明天媽媽再陪你出去吧!”

“不,我不,我就要出去,我都和小朋友約好了!”

……

孩子們為什麼不懂得為他人著想呢?

第一,家長的溺愛。現在許多家庭都是“6+1”模式,孩子就是整個家庭的中心,隻要孩子喜歡,為孩子做什麼都是值得的。這種溺愛讓孩子覺得一切的索取都是理所應當的——我生下來就是要被人疼愛的。

第二,教育的片麵。現在許多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往往隻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教育。這就讓孩子失去了為他人著想的意識。有不少家庭,當孩子願為辛勞一天滿臉倦意的父母做些家務時,父母總是說:“去玩兒吧,不纏著媽媽就是幫媽媽最大的忙。”他們這是片麵地培養孩子,似乎周圍所有的人都應該幫助和關心孩子,而孩子的任務僅僅是接受這些關愛。這樣的孩子很快習慣於家庭給予的一切。他們在家裏沒有任何義務,而有的僅僅是特權。因此,他們很容易滋長起自私、冷漠,無視他人的快樂與痛苦的思想。

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好習慣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艱辛,讓孩子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解愁,讓孩子在享受父母關懷的同時,也細心關心父母。

父母可以這樣做:

第一,明確培養內容。培養孩子“為他人著想”應包括以下內容:尊重他人的意見,理解他人的想法,願意同他人分享自己的幸福,體驗和同情他人的情感,愛護他人的勞動成果,先人後己、助人為樂等等。

第二,從細處著眼。家長應從細節著眼,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在公共汽車上要主動讓座給老弱病殘幼和抱嬰者;在商場推開彈簧門時應注意身後有沒有人,有人時應當等後麵的人撐到門時才走開;乘電梯時要站在右邊,不要妨礙有急事的人從左邊超過;進影劇院不應遲到,觀看時不應交談,以免影響他人觀看;出入公共場所要講文明;不要亂扔果皮紙屑,既影響環境衛生,也妨礙他人健康。

第三,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是家庭、社會的一員,不能因為他們小就過度保護,不肯或不敢讓他們做事情。因為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才知道關心體貼別人。做家長的要賦予孩子一定的責任和義務,要循序漸進地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