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伊莎多拉·鄧肯——事事聽話的孩子不會有大發展(2 / 2)

芒妮·艾斯勒是意大利著名芭蕾舞演員,曾在歐洲各大城市演出,頗受歡迎。這些話激發了鄧肯的雄心壯誌。這位老太太讓鄧肯的母親將女兒送到舊金山一個著名的芭蕾舞教師那裏去。但是,鄧肯卻不喜歡這位教師的課,當芭蕾舞教師讓鄧肯用腳尖站立起來的時候,她問老師:“這是為什麼?”

老師回答:“因為這樣美。”

鄧肯卻認為很醜,而且違反自然。因此,上完三堂課以後,鄧肯就再也不去了,她認為自己追求的是一種與此不同的舞蹈。

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芭蕾舞教師的鄧肯成為了其他學員家長的“反麵教材”,他們對自己的孩子說:“千萬別學鄧肯,她不會有什麼大出息的,你要乖乖聽話,好好學!”

但是,後來的事實告訴人們,不聽話的孩子也能有大發展!當鄧肯成名以後,她回憶到這段情況時說:“我相信,不論孩子將來要幹什麼事業,應當從小做起,大多數父母給予孩子的那些所謂的‘聽話教育’,隻是迫使子女陷於平庸,剝奪他們創造美好事物的機會。”因此,鄧肯對母親非常尊敬和崇拜,為有一位這樣的母親而驕傲。

育子智慧

請真誠地回答以下問題:

1.你有沒有對孩子說過:“你要乖乖聽話,去……”?

2.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有沒有微笑著和他溝通?

3.你是否覺得孩子很幼稚,沒有能力判斷自己的喜好?

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於70多年前在《南腔北調集·上海兒童》一文中對家庭教育問題作了如下精彩的描述和剖析: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隻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兒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麵,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教訓,使其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麵來,則如暫出牢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從魯迅先生犀利的筆鋒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傳統的“中式教育”裏成長起來的“事事聽話”的孩子,有大發展的可能性較小。這樣的孩子不僅容易變得唯唯諾諾,沒有獨立意識和主見,有的還會引發自閉症。所以,從現代教育的眼光看,應當重新審視這種使用頻率最高的家庭語言。

這時再回過頭來看鄧肯的母親,她無疑是偉大的,因為她能“縱容”孩子的不聽話,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著那些被人們視為不正常的言談舉止和思想,鼓勵孩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微笑著與他溝通,從不惡言相向,逼迫孩子朝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走。事實上,天才的將來也許就孕育在被人視為“離經叛道”的不聽話中。對比一下鄧肯的母親,認真想想開頭提出的三個問題吧,你是不是發現了自己的不足?現在開始改變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