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初展英才(1 / 1)

話說正當唐軍與齊軍鏖戰豫州之時,楚國皇太子張瑋親率十萬軍由江橋郡北侵唐國。由於唐立國以來將重心置於對付北方齊國,疏於滁州防線。滁北唐軍節節敗退,楚軍進軍迅速,很快包圍了阜陽城。

此時,唐軍主力正於豫北與齊軍交戰,局勢十分危急。滿朝文武皆奏請向齊請和,撤回北征軍以解滁州之危。唯有年僅二十二歲的三皇子晉王李中謂高祖曰:“北方戰事正緊,況我軍正處於上風,此時請和勢必助長齊軍氣焰,北征軍一旦南撤,齊軍必然南下,齊楚兩麵夾擊,大唐休矣。今皇兄在北,我朝主力也與齊軍鏖戰,但義陽多豪傑,兒臣願領軍解阜陽之圍。”雖高祖與眾臣以晉王從未有行軍作戰經曆而不放心,但苦於形勢危急,高祖不得不令晉王率六萬軍援救滁州。

十月初七,唐軍至阜陽城西十裏。張瑋見唐援軍已至,下令圍城楚軍撤回合淝,並於合淝城西設置三道防線,共六萬人。唐援軍進阜陽城後,晉王與阜陽太守商議:“楚軍兵力遠勝於吾,張瑋卻撤回合淝構築防線,必是觀豫州之戰結果。我軍若勝,彼便不動;我軍若敗,北齊大舉南下,彼必趁機西進,大唐必亡。而自楚軍侵入滁州起,我北征軍士氣受到影響,豫州戰局漸不利於我。若滁州繼續相持,北征軍士氣更低落,敗局難免。所以當主動尋求與南楚決戰,一舉擊垮楚軍。”太守曰:“楚軍勢大,主動出擊,恐太過冒險。”晉王曰:“滁州之戰事關大唐安危,不得不冒此險!阜陽城中兩萬,加上本王所率六萬援軍,共八萬。本王領三萬出擊,汝留五萬於城中。本王出發後汝即構築防線。若十天之後本王未還,則事敗;所有兵馬歸汝統領,務必堅守阜陽。”太守辭曰:“請殿下留守阜陽,末將率軍與南楚決戰。”晉王拒曰:“決戰若成,楚軍必南撤;決戰若失,楚軍定西進,方時阜陽必有一場苦戰,組織阜陽軍民抗擊楚軍,本王不如將軍。勿再言。”乃率三萬軍東進合淝。

唐軍一路東進,十月十三,突遇楚軍。原來張瑋憑借滁州複雜的地形地勢設置防線,唐軍與楚軍第一道防線遭遇了。因唐軍一路行軍,猝不及防;加上楚軍居高臨下,唐軍攻擊便以弓箭射之,唐軍損失很大。就在唐軍士氣低落之時,晉王大喊:“將士們,狹路相逢勇者勝!”言畢,躍馬上前,向楚軍奔去。唐軍將士見晉王如此,紛紛跟隨之,衝向楚軍防線。對麵的楚軍士兵見此情景,竟驚慌失措。楚軍防線很快被攻破,一時間,喊殺聲驚天動地。不到一個時辰,兩萬楚軍被打散,戰場上遍地是楚軍遺屍。戰報傳到合淝城,張瑋不禁驚呼:“唐軍竟有神助乎?短短一個時辰竟打破我兩萬人的防線!”

打垮楚軍第一道防線後,晉王下令:不作休整,乘勝進攻,一舉打敗楚軍。

楚軍第二道防線的兩萬士兵還未從驚慌中緩過來,便又遭到唐軍攻擊,很快又被打得四處逃散。

連續兩次的慘敗,楚太子張瑋坐不住了,親往第三道防線。然而就在這位太子到的時候,唐軍已經攻來,而且楚軍已開始潰敗。張瑋在侍衛的簇擁下逃回合淝。也許是張瑋太子的一時之仁,下令暫不關閉城門,讓潰軍入城。一路追擊而來的唐軍也乘勢攻入城中。楚軍將領許敬宗見大勢已去,降了唐軍。張瑋太子乘亂逃出了合淝。

晉王率三萬軍一天之內連破南楚三道防線,並一舉收複合淝,很快傳到了京城義陽。高祖謂眾臣曰:“當日,朕與卿等皆對晉王放心不下,不想竟取得大捷。一日之內連破三防線,且攻占一座城池,這在曆朝曆代恐怕都是奇跡啊。”眾臣附曰:“晉王取得滁州大捷,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話說唐軍收複了合淝,楚軍一路潰退。就在張瑋太子率殘部路過江橋退回江南時,又犯了一個錯誤。眾將皆勸之毀掉江橋,以防唐軍南渡江南。這位一向以聰明自居的張太子,經過接二連三的失敗打擊,已經喪失了理智,竟不置可否。於是留下了這座江橋。

很快,唐軍追兵便踏著江橋南下江南。不久,唐軍占據了整個滁州。楚太祖張克達請和,雙方罷兵。

唐楚息兵後,晉王率部回師義陽。路過江橋時,晉王謂左右曰:“楚人戰事上不堪一擊,在工藝上卻是很了不起啊。滔滔大江之上,竟能建如此堅固之橋。楚人留下此橋對於我大唐將有大利。有了此橋,楚人便喪失了長江天險,我軍可隨時南下。而對統一之後南北相互交通更是有利。隻是楚人不善起名,竟喚之‘江橋’,實不入耳也。依本王看,今後此橋便叫‘崇安橋’。佑我大唐國安民富,一統天下!”

欲知天下大勢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