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說到康州閔懷仁叛唐,自立“西康王”;蜀州吳文傑、陳洪濤兵變驅走刺史黃強;楚齊兩國乘機陳兵邊境伺機進犯。形勢十分危急。
唐貞觀十五年,楚建業十五年,齊弘仁十六年九月初七,帝致書楚主張瑋,其書曰:“嶽陽一別,已十餘年矣。兄無恙乎?義陽相識、濮陽之遊……弟無日不思念與兄之往事。後兄稱製於江南,弟舉義於淮濱,攜手拯救萬民於暴齊。天意眷顧,弟能立足於西,而兄稱雄於南。然自暴君亡新主立,北齊有死灰複燃之狀。今蜀中勾結吐蕃作亂,北齊陳兵河北,弟自知不久矣。弟維盼兄早日出兵江北,弟願獻西北於兄,絕不使之落入暴齊及吐蕃之手。企盼成全。”
楚主張瑋收到唐帝書信後,思及昔日兄弟之情,決定撤回邊境駐軍。樞密使陳波進諫曰:“此乃北唐緩兵之計也!當此亂世,陛下欲成霸業,斷不可拘於此情。”楚主曰:“唐主與朕之情義,非卿等所能體會。朕深知,二弟絕非薄情寡義之徒。”乃下詔撤兵。北齊軍聞之,亦未有動靜。
唐貞觀十五年,楚建業十五年,齊弘仁十六年九月十九,唐朝廷出兵二十五萬入蜀中。十月初七,與叛軍戰於綿陽,斬敵三萬餘。十月二十四,戰於北川,斬敵一萬七千人,叛軍歸降者四萬餘。十月二十八,吳文傑殺陳洪濤,攜家眷逃至西康。十一月初三,唐軍入成都城,西南諸地除西康全部回到唐國版圖。
十一月十一,“西康王”閔懷仁遣使邏些,企圖獲取吐蕃的軍事幫助,以對抗唐軍。吐蕃丞相博爾認為“中原唐國日強,又並吞齊楚統一華夏之勢,中原一統則必威脅吐蕃”,向吐蕃王鬆讚進言,出兵西康,扶持閔懷仁。十一月二十三,吐蕃出兵十萬屯於青海湖西岸,出兵十萬駐於西康。
對於閔懷仁勾結吐蕃,背叛朝廷之不忠不義之舉,帝震怒。然苦於中原尚未統一,若繼續進兵西康,則勢必與吐蕃直接衝突,則國危。無奈之下,不得不派使臣往邏些,希望以和談方式解決青州及西康邊境事宜。
唐貞觀十六年,楚建業十六年,齊弘仁十七年正月十七,唐國及吐蕃雙方使臣代表於蜀州成都開始和談。二月二十六,雙方終於達成一致,簽訂《大唐與吐蕃關於青州、西康等問題的協定》。協定主要內容如下:
其一,改“華夏吐蕃都督府”為“大唐吐蕃都督府”,相約世代友好,互不侵犯;
其二,大唐承諾每歲賞賜吐蕃銀三百萬兩,糧四百萬石;
其三,吐蕃軍撤出青州、西康等地,並承諾不幹涉大唐對西康叛軍的圍剿,不對叛軍提供任何支持;
就在《大唐與吐蕃關於青州、西康等問題的協定》簽訂後的三個月,吐蕃丞相博爾出使唐國。帝遣漢王赴成都接見了博爾一行。此即為第一次唐蕃會盟。為了紀念漢人與吐蕃人的友誼,帝下詔於成都城西十五裏處修建“唐蕃會盟碑”。不久,吐蕃亦在邏些稱布達拉宮附近修建同樣的會盟碑,以見證兩族人民的友誼。
吐蕃,自蒙元時期便是中華之不可分割一部,齊文宗時設吐蕃都督府,同時冊封吐蕃王,吐蕃與內地的聯係更加緊密。到了武宗時,耶律德文昏庸殘暴,對吐蕃地區收取遠高於內地的賦稅,吐蕃王為安定民心,不得已宣布改“大齊吐蕃都督府”為“華夏吐蕃都督府”,事實上形成了吐蕃地方的割據局麵。唐蕃會盟,標誌著地方割據的結束,對於中華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六月十七,閔懷仁病逝,其子閔興成上表歸順唐國。西康叛亂結束。西南業已安定,欲知中原形勢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