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人格、風格及其他談(1 / 1)

——談散文精品《邈邈小路》

張九齡

散文是文學形式之母,是最易寫也最難達到完美的文學樣式。雙定同誌就是在這條難以攀登的“邈邈小路”上,日臻使自己的散文創作走向成熟的。

先天的才華,後天的勤奮,深厚的生活基礎,良好的外部環境,造就了雙定其人,造就了他在創作領域裏的地位。

通過他的作品,結合他的為人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作品即人品

雙定同誌出生在洪洞縣東部的貧困山區,幾代人中都沒有文化,父母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解放初期的山區生活更為艱難。他的啟蒙時期就處在這樣的外部環境裏。這對他誠實質樸品質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從建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的十七年是在毛澤東教育思想指引下教育穩定發展的十七年。雙定同誌就是這十七年係統教育培養出的一個“標本”。十七年的教育在他身上打下了重重的烙印。十七年的係統教育形成了他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基本框架。

《邈邈小路》中的六十一篇作品是他大學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後寫成的,人品深深地印在他的作品裏,作品無處不體現了他質樸的人品。隰縣是他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這裏是一個邊老貧困的山區,隔黃河與陝北毗鄰,地物地貌、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文化傳統都與陝北極為相似。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一大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的。二十多年後革命老區的變化又最真實的反映在雙定同誌的作品裏。他的作品忠實地執行了毛主席的文藝創作路線,他的作品是十七年教育路線造就的一批人才人格的再現。

二、人格即風格

人要有品格,作品要有風格。

“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便是雙定同誌人格的寫照。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則為:寓深刻於淺顯,寄抱負於博大。恬靜中見功力,平淡中有高雅的創作風格。讀了雙定同誌的《陋室三歎》使我想起《論語》中孔子對他學生顏回的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對一個安貧守誌知識分子人格的肯定。《陋室三歎》不也正反映了雙定同誌“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的傲骨和品格嗎?“陋”是一個借意,“歎”是一個反義。不陋不足以顯其誌,不歎不足以表其忠。立誌於創作,盡忠於事業。在他的作品裏,人格影響著風格,風格印證著人格,風格和人格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三、藝術品位與價值取向

正像目前影視領域裏出現的一個現象:即藝術品位高的不一定上座,上座的不一定藝術品位高。我認為,雙定同誌的作品正處於前一種狀況,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他的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邈邈小路》這本集子最適合青少年,尤其是初高中學生閱讀,當然成年人閱讀,更不失為一種享受,為什麼這麼講,這是由作品本身的三個特點決定的。

其一,文字功夫深厚。雙定同誌的文章寫人、狀物、言情、敘事、說理無一不恰到好處。增之一字太多,減之一字則不足。文章布局周密,謀篇合理,用詞考究,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挑剔”,此非一日之功也!這不正是青少年讀者長知識時期所要求的典範嗎?

其二,立意新穎。比如《邈邈小路》一文從山間小道說起,引發出對人生的種種思考。立意新穎,說理深刻,可謂生花妙筆,不愧為代表之作。雙定同誌的作品篇篇有新意,章章不雷同。這不正是讀者需要借鑒和學習的東西嗎?

其三,他的作品集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於一體,走著一條自己拓出的藝術之路。沒有藝術魅力的文章那是空頭說教,沒有思想深度的文字藝術那是庸俗文學。雙定同誌的作品,兼有其長處,卻無其短處。這正是他的作品價值所在,生命力所在。

在商品大潮的衝擊下,正統的嚴肅文學遇到嚴峻的挑戰。一些庸俗文學、黑色文學充斥了文學市場,而像雙定同誌這樣藝術品位很高,文學價值也很高的作品卻受到冷落和誤解,出現了藝術品位與社會價值相背離的不正常現象,從社會學的角度講,這又是很正常的,鮮花總是以雜草作陪襯的。《紅樓夢》價值的被認可並不是在它誕生的當代。

是珍珠總是要閃光的。

雙定同誌的作品將會隨著時光的流逝更加閃現出它的光輝。

一九九四年元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