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1 / 1)

自走出大學校門,耕耘講壇,迅即四十寒暑。回顧這段對人生來說並不算短的歲月,其間雖也經曆過幾多坎坷、彷徨,但總的來說是充實的,值得回味的。我始終眷戀教師這個職業,從不反悔對這種清貧生活的選擇,這不僅主要是從自己教過的一批批學生的成長中,而且也是從自己在教課之餘做的一點研究工作中,感受到人生的歡樂和慰藉。

積四十年教學之經驗,我體會最深的是,要把“傳道、授業、解惑”這古已有之的工作做得稍微像樣一點,是絕對離不開研究這個基礎的。這也許是大學教育工作的一個特點,教學水平的提高,確有賴於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所謂“台上一分鍾,台下三年功”,對教師來說,這個“功”大概就是指要博學、深鑽、求索、創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功夫是不會辜負有心人的。我供職的北京大學,是一個有著濃鬱的學術氛圍和學術研究傳統的學府。在這裏,它會使人身在其間,心醉學術,不敢怠慢和浪費時光。積數十年之努力,使我深切體會到,學問之道,臨深履薄。這本文集以“履冰問道”命名,大體上反映了我多年來確是抱著赤子問道之虔誠、臨淵履冰之心情來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的。當然,一個人在學術上成就的大小,並不完全取決於客觀的環境或個人努力的程度,還須要有多方麵的條件和機遇。這次在選錄這本文集時,重讀了過去自己所寫的全部文作,在腦海裏再現了當年寫作每一篇文章時讀書、選材、構思和運筆的情景,雖也有春華秋實、冷暖自知這種愉快的感受,但更多的是更深地體驗到古人所雲“悔其少作”的實實在在的內涵,恨難成器。這種難以避免的憾事,自然是帶有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還不足的印記,希望這種不滿足感能成為今後進一步追求的一種鞭策力量。

這本文集是從我發表在各種學術刊物、報紙、論文集近百篇文章中選錄的,共收四十八篇,其中《李大釗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曆史地位》一文,是與蕭超然、沙健孫教授合寫的。我所寫的大多是自己所從事的理論專業或與專業相關的方麵,也多是在教學過程引發的一些思考而作的。此外還有一些散論之類的文章。我深感科學理論的修養,對提高大學生的全麵素質,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將來服務社會中實現真正的人生價值,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回想我們這些五、六十年代過來的大學生,在祖國的風風雨雨中,經曆過一些風驟雨急的風雲變幻,也經曆過若幹急流險灘,受過順境和逆境、成功與挫折的考驗,對他們中的多數人來說,都能夠做到曆難不悔,信念彌堅。這裏起作用的因素固然是多種多樣的,但接受過係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對於我們正確理解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真切懂得人生的價值取向,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無疑起著重要的甚至有決定意義的作用。與我們那一代相比,今天的青年麵臨更加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將肩負更加重要的曆史使命,在這種情勢下,理論修養不應該被削弱,而應當是加強,這當然是一種得到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加強。如果用錯誤的理論誤導青年,那可以說是一種罪過。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我十分樂意於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希望我的這點綿薄之力,能對學科建設以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所裨益。

這本文集能夠問世,得益於北京大學出版社重視學術著作,鼎力助成,謹致謝忱。

承蒙著名書法家楊辛教授為拙著熱情題箋,謹致誠摯的謝意。

1999年歲末,於中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