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青年(1 / 2)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運用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廣大青年,是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堅持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保證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重要一環。

小平同誌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他在思考我國的發展戰略時,“不僅著眼於本世紀,更多的是著眼於下一個世紀”。而他對於人才培養的著眼點,則更是這樣。他一貫重視教育問題,就是基於人才問題是實現我國現代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個關鍵問題。他曾指出,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都比不了的。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娃娃,經過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將成為開創21世紀大業的生力軍。他在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思想、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於1980年明確提出了培養“四有”新人的目標:“要努力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後來又多次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這就既反對了過去長期存在的空談政治的“左”的做法,又反對了離開正確的政治方向片麵追求文化知識的錯誤主張。這是對毛澤東關於德智體全麵發展,培養又紅乂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這一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根本要求。在這裏,他高度重視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對掌握科學知識所具有的巨大推動力。他強調必須造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要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他曾把資產階級自由化、“一切向錢看”等傾向概括為“精神汙染”,指出它“足以禍國殃民”的嚴重危害。他幾次談到“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裏也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1992年春他在南方的重要談話中,還語重心長地提出在老一輩革命家身後我們黨和國家由誰來保險的問題。這不僅著眼於如何保證正確路線的延續性,使國家能夠長治久安,而且也是對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一個深沉思考。正是這樣,他特別強調“要注意培養人”。所以在深入改革開放的年代,在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工程中,同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要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去提高教育質量。由此可見,在新的曆史時期,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青年,無疑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內容,也是一項極其重要而緊迫的戰略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