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一代哲人蔡元培(1 / 3)

蔡元培是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是近現代中國知識界的卓越先驅。毛澤東對他的“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的崇高讚譽,恰當地表現了他的足以垂範後世的道德文章,同時也反映了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思想史和科學史上所做的傑出貢獻和應有的地位。蔡元培作為本世紀初期新舊交替、繼往開來的曆史巨匠,既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元老,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熱忱的支持者,是值得後人景仰和紀念的。

求索新路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山明水秀、人文薈萃的浙江紹興。

蔡氏世為商人家庭。蔡元培的父親光普曾任錢莊經理,為人厚道,樂於助人。在蔡元培11歲那年,父親病逝,家道中落,靠母親勤儉持家撫養他們兄弟。母親周氏是一位賢惠的女性。她平時常勉勵他們兄弟要“自立”、“不依賴”和“不妄言”,要他們謹慎處世。蔡元培從小受這種母愛的教育,並且生活在這樣一個已經衰弱了的商人家庭裏,這對於形成他的進取而又寬厚的性格,是有影響的。

蔡元培6歲入塾讀書,發蒙開始,攻讀四書五經,學作八股文。他的叔父恩銘曾鄉試中舉,是父輩惟一讀書登第的人。在叔父的悉心指導下,他讀了《史記》、《漢書》、《困學紀聞》、《文史通義》等書,並影響了他未承父業而走上了治學的道路。和同時代人一樣,他在青少年時期也深受封建禮教的熏陶,曾一度崇拜宋明儒學,言動拘謹。他事親至孝,母病則躬侍湯藥,甚至仿效古人到臂和藥;他20歲那年母親病逝,他則堅守寢苫枕塊古製。1883年,他考中了秀才。蔡元培以他的天賦、才能和功力,使他具備了躋身宦海的條件。但是,他在青年時期就無意於功名祿利。他畢竟生逢國家多事之秋,這時紹興的政治環境雖如一潭死水,但外侮紛至,國勢日衰的險惡情勢,同樣在這裏激起了點點浪花,震撼著這位有為青年的心。他希望於學問中尋求一條新的出路。他考取秀才後,就不治舉子業,轉而專治小學、經學,作駢體文,並開始自由閱讀。他讀書重思考,不盲從,並且注意從書中汲取民主思想的精華。如他讀清末學者俞正燮的《癸已類稿》和《癸已存稿》時,不僅對俞的曆史考據方法甚為稱讚,而且對他著作中“從各方麵證明男女平等的理想”,更是推崇備至。蔡元培在青年時代就大力肯定和讚美俞正燮的尊重女權的思想,說明這時他的民主主義思想已經開始萌發。

從1884年起的兩年間,蔡元培在家設塾授徒,授業國文,教對句與製藝。他雖肯定八股文不失為“一種學文的方法”,但對它“重床疊架”的繁瑣刻板的文體,尤其束縛思想之流弊,則深惡痛絕。他自己偶爾也作八股文,但已不再嚴守老八股的格調,而喜用古書通假的字調換常字,並用古書中奇特的句法變換常調。這種別出心裁,不同凡俗的怪八股,使那些老八股家幾乎讀不懂。這反映了蔡元培這時已刻意追求思想自由,不願附庸清雅,靠做那種無用的製藝,作為攀登宦門的階梯。蔡元培反對用文體箝製思想和對科舉製度的蔑視,孕育了他後來反對封建文化教育的民主思想。兩年後,他受聘於同鄉藏書家徐樹蘭家校訂圖書,前後達四年之久。徐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博覽群書,為他後來成為大學問家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蔡元培在科舉仕途上是幸運的。他應試時仍是做不合時宜的怪八股,但因文章奇古博雅而得到了主考官的賞識,1889年鄉試中舉人。1890年赴京會考告捷,但由於他事先認為文章不合考製獲中無望,便離京南下,以至未能參加殿試。1892年補殿試取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他的才華獲得了時人的賞識,如時任戶部尚書的翁同龢在日記中寫道新庶常來見者十餘人,內蔡元培乃庚寅貢士,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材也。1894年授翰林院編修。

正當蔡元培踏上宦門坦途之時,卻是國家內憂外患紛至遝來、清王朝處於日暮途窮之日。雖然蔡元培在這時還不可能了解事變的全部和中國積弱的病根,但他畢竟是生活在清王朝統治的中心,比過去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局勢的發展。他敏銳地感到了國家危機的緊迫,覺察到當時知識界中要求變革的新思想的潛流。從這時起,他如饑似渴地閱讀維新派的著作,披閱報章時事,並且開始接觸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在他出任翰林院編修的這一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清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給蔡元培的思想以巨大的震動,他痛感這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憤怒譴責清廷“疆臣跋扈,政府閾葺(卑賤之意),外內狼狽,虛疑恫愒,以成煬灶(放在爐火上烤的意思)之計,聚鐵鑄錯,一至於此。”認為這是“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1897年,他指摘清廷簽訂的《中俄密約》,是“推誠於俄,不自強而恃人,開門揖盜,真無策之尤也。”這時他對清政府的誤國賣國行徑有了較深入的認識。

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發動了以救亡圖存、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為目的的變法維新運動。蔡元培對這場變革要求是深表同情的。他這時已受到維新派的影響,傾向改良主義的主張,對維新派人物,尤其是對表現出“衝決一切網羅”勇氣的譚嗣同十分欽佩。然而,蔡元培並沒有和康、梁們一起行動。這固然是由於他仍然沒有擺脫士大夫的習氣,認為他們正在炙手可熱之時,雖與梁有己醜鄉試同年的關係,也不往納交,以避依附之嫌;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於他認為欲圖變革,必須首先從辦教育入手,對維新派“欲恃孱弱君主,藉政令以行改革”的做法並不完全讚同。戊戌變法的失敗給蔡元培的教訓十分深刻,他認為康黨所以失敗,由於不先培養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絀。這個認識,對他爾後一生的事業,即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都無作官意,惟有讀書聲”。這是蔡元培寫在京師寓所書齋中的一幀條幅,也是他數載翰林生活的真實寫照。戊戌政變後,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已“無可希望”,因而他斷然決定托疾請假,決絕仕途,離京南下從事教育。

委身教育 倡言革命

蔡元培拋棄了為當時世俗所稱羨的功名前程,卸卻了一個沉重的因襲重擔。這是他向封建叛逆者道路邁出的決定性一步。1898年冬,他出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即校長),開始了他從事新式教育的活動。這個學堂依學生程度的不同分為三齋,大致相當於後來的高級小學、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後來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和北大地質學教授王烈等,都曾是這裏的學生。蔡元培到校後,為了推行新學,增聘教員,加強文理科和外語的課程,注意對學生進行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使這個學堂“在當時的紹興,可為極一時之選”。當時教員中有新舊兩派,新派教員提倡物競生存的進化論,提倡民權女權思想;舊派教員則仍要學生習詩詞和古文,宣揚尊君卑民思想。在新舊兩派的爭論中,蔡元培總是傾向革新方麵。這就招致了校內和地方上頑固勢力的忌恨。次年,學堂堂董出麵幹涉,竟要蔡元培親自恭書清廷所頒的、指斥同情變法倡言維新者為“援引匪人,心懷叵測”,要求“正人心”的所謂上諭懸掛在禮堂上。對舊勢力采取的這種警告方式,蔡元培大為憤怒,複出痛詆,隨即辭職而去。他在這所學堂任職前後不及一年。

在此後的兩年裏,蔡元培仍繼續在浙江及上海等地從事教育工作。他曾數易學堂,祈改進校務,推行新學,但限於客觀條件,收效甚微。

蔡元培23歲時與王昭女士結婚,1900年夏王昭病故,此後說媒撮合者絡繹不絕。這時蔡為實踐自己倡言的男女平等,特在書屋張貼征婚啟事,提出擇偶的條件是:(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後,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這在當時確是令人駭怪的石破天驚之舉,而這出自一位翰林之手筆,人以為奇,一些衛道士則視為“離經叛道”、“淆亂綱常”。他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擇偶條件。後終覓得知音,1901年底他與黃仲玉在杭州結婚。婚禮也很特別,他用綴有孔子兩字的紅幛子代替浙俗的三星畫軸,用演說會代替鬧洞房。賓主在歡悅的交談中,多涉男女平權的話題。當有客人問及:“倘黃夫人學行高於蔡先生,則蔡先生自應以師禮事之,何止平等?倘黃夫人學行不及蔡先生,則蔡先生當以弟子視之,又何以平等?”蔡從容答道學行雖有先後之分,就人格言,總是平等。這些,表現了蔡元培勇於衝破舊禮教的束縛。

1901年秋,蔡元培應聘為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這是清廷官僚盛宣懷於1897年創辦的一所培養洋務人材的學校,為交通大學的前身。這一年新增的特班是為高材生辦的,習外語及經世之學,準備將來擇優保送經濟特科。蔡元培主持特班采取新的教授方法,規定學生半天自己讀書,半天學習英文和數學,中間還安排了體操課。他親自編訂學生的修學門類及每門應讀的書目,以及由淺入深的閱讀次序。每個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每天都要寫劄記,由他一一批改。每月作文一篇,命題多側重啟發學生的愛國思想,如《試列舉春秋戰國時愛國事實而加以評論》之類。課外,他還指導學生練習演說、辯論。他認為,演說是喚醒民眾,挽救國家危亡的重要途徑,因而在他的指導下學生成立了演說會,定期輪流練習演說。蔡元培很重視對學生的課外指導,每天晚上他都要找三兩學生談話,或發問,或令自述讀書心得,或對時事發表感想。這種把學生閱讀和教師指導結合起來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主動鑽研的興趣,又收到了師生間相互切磋之益,效果很好。

在蔡元培早期的教育活動中,已表現了他不因襲陳規、勇於革新的精神。他經常教導學生說:“世界日在進化,事物日在發明,學說日新月異,今後學人須具有世界知識。”他的學生黃炎培後來深情回憶這時蔡師的教人主旨:“蓋在啟發青年求知欲,使廣其吸收,由小己觀念進之於國家,而拓之為世界。又以邦本在民,而民猶蒙昧,使青年善自培育其開發群眾之才,一人自覺,而覺及人人,其所昭示,千言萬語,一歸之於愛國。”“吾師之深心,如山泉有源,隨地湧現矣。”蔡元培在南洋公學特班確也培養了一批高材生,如邵力子、黃炎培、謝無量、王世澄、胡仁源、項驤、貝壽同等,都是他所賞識的;其中有些人後來成為民主革命的知名人士和學者。

這一時期,蔡元培的思想趨向激烈,開始突破改良主義思想的藩籬,傾向革命。1902年春,他與在上海的新派人物蔣智由(觀雲)、林獬(少泉後改名白水)、葉瀚(浩吾)、王小徐(季同)等發起建立團體,定名為中國教育會。蔡元培被推舉為會長。他們“表麵辦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中國教育會在宣傳反清革命,聯絡東南地區革命誌士以及改良教育等方麵,都起過積極的作用。

此時蔡元培為培養革命人才,還提倡女學。他認為:“革命精神所在,無論其為男為女,均應提倡,而以教育為根本”。他與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於1902年在上海正式創立愛國女學。初舉蔣智由為總理,不久由蔡元培繼任。開始時學生很少,愛國學社成立後,社員眷屬多入女學,由是人數大增。這所女校成立後成為革命黨人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

1902年底,南洋公學學生因不滿學校當局的高壓政策發生了退學風潮。蔡元培支持並參加了這次學生運動,他在向校方力爭接受學生合理要求遭拒絕後,也同學生一道憤而離校。這次退學的學生達145人。經蔡提議,由中國教育會資助,這些退學生組成了愛國學社。蔡元培被推舉為學社總理。這時學生一文不名,教員義務教學。蔡元培為學社開辦,嘔心瀝血,苦心經營。為了解決學生吃飯問題,他強忍長子病逝的失子之痛,含淚登程借款應急。他在愛國學社注重培育學生的革命精神,鼓勵學生自由閱讀,定期帶領學生舉行革命演說。學社章程規定:“重精神教育,重軍事教育,而所授各科學皆為鍛煉精神、激發誌氣之助。”蔡元培除主持社務外,還兼教倫理學。

為解決學社經費和擴大革命宣傳,蔡元培等與《蘇報》社約定,由蔡元培、章炳麟、吳稚暉等七人輪流每日寫一篇評論,報社每月送銀一百元。《蘇報》原為日人於1896年所辦的平庸小報,後由中國人陳範接辦,開始鼓吹維新。蔡元培等成為撰稿人後,《蘇報》轉而成為教育會和愛國學社的機關報,辟《學界風潮》欄,言論激烈,“崇論橫議,震撼一世。”

這時蔡元培已“公言革命無所忌”。正如時人所稱蔡孑民辦愛國學社,與群弟子大聲講革命,四出演說,亦無所諱。“他和章太炎等組織張園演說會,宣傳反清革命。1903年4月間,針對法在廣西、俄在東北的侵略活動,蔡等先後率領學生參加在張園舉行的拒法、拒俄會。蔡元培在演說中,號召組織團體議論國事。隨後成立上海拒俄義勇隊,不久改稱軍國民教育會。愛國學社以蔡元培、吳稚暉等為首共96人加入,分隊早晚進行軍事操練。蔡元培也”剪發,服操衣,與諸生同練步伐。表現了高昂的愛國革命熱情。

1903年6月,《蘇報》因刊登章炳麟等介紹鄒容《革命軍》一書的激烈文字,遭清廷封閉,章炳麟被捕,鄒容自動投獄。這就是轟動全國的“蘇報案”。在這之前,清廷上海道等就已震驚張園演說會的影響,曾兩次擬定包括蔡元培在內的捕人名單,親友多勸他暫避風頭,加之這時教育會內部發生裂痕,遇事爭吵不休,蔡憤而辭去會內職務,於6月中避居青島,從事譯作。9月間,蔡元培回滬後仍秘密從事革命活動,並按時往獄中探視章、鄒。

1903年12月,蔡元培等鑒於東北方麵“俄事日急”,遂發起組織對俄同誌會,並創辦《俄事警聞》日報,“專錄載俄兵侵滿消息,及排擊清政府外交之失敗,以喚起國人之注意成為同誌會鼓吹愛國革命的機關報。蔡元培全力以赴負責編輯,而且自己每晚都要分別撰寫文言與白話的兩篇文章,題目多為富有鼓動性的告學生,告軍人之類。翌年2月,對俄同誌會改名爭存會,《俄事警聞》改名《警鍾日報》,不久蔡元培接任主編,直至4月間辭去職務為止。蔡元培”在愛國學社時,自號曰‘民友’。至《警鍾》時代,則曰:‘吾亦一民耳,何謂民友’?仍取‘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兩句中字,而號曰‘孑民’。“他在這兩份報紙上發表了許多文章。1卯4年2月,他創作的白話小說《新年夢》,在《俄事警聞》連載發表。他在小說中猛烈抨擊了隱喻清政府的”冒充管賬的人,並描述了小說主人公“中國一民”在夢境中所追求的帶有無政府主義和烏托邦色彩的理想社會。這篇小說雖有濃鬱的浪漫氣息,但表達了這時先進知識分子強烈要求改變現狀,造個新中國的美好願望,有著積極的意義。

蔡元培辭去《警鍾日報》主編後,任愛國女學總理。這時他認為,革命隻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他認定女子更適於搞暗殺,因而女學辦學宗旨“並不取賢母良妻主義,乃欲造成虛無黨一派之女子”。在女學,他自己講授法國革命史和俄國虛無黨曆史,並請鍾期光等講授理化,為學生將來製造炸彈作知識準備。隨後蔡元培在上海加入由留日一些學生秘密組織的暗殺團,被舉為負責人,自己也學習製作炸藥。1904年11月,暗殺團改組為光複會,又名複古會。蔡被推舉為會長。章炳麟在獄中參與了創立工作,他和陶成章、徐錫麟等均為光複會的著名人物。光複會以“光複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為誓詞,它的成立,使東南地區革命黨人有了統一組織。

1905年7月30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10月27日,黃興到滬主盟吸收蔡元培入盟,並由孫中山委任蔡為上海分部負責人。

此後,蔡元培以很大精力秘密開展盟務,發展盟員。他的學生黃炎培曾回憶道:

民國成立前七年乙已秋,吾師忽召至其寓廬,鄭重而言曰:“我國前途至危,君知之矣。諸強鄰虎視於外,清廷魚爛於內,欲救亡,舍革命無他道。君謂然乎?”則敬答曰:“然。”曰:“欲革命,須有組織。否則,力不集,事不成。今有會焉,君亦願加盟乎?”則敬答曰:“苟師有命,何敢不從。”期以某曰深夜宣誓,出誓文,中有句:“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逐韃虜,光複中華。”吾師既指“平均地權”句說明其理由。小子卒在吾師之前,宣誓加盟焉。

蔡元培以一位清朝翰林,在國家危亡之秋,堅定地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

兩任教育總長

1906年春,蔡元培由於對革命麵臨的重重困難思想準備不足,又憂於革命隊伍內部的分裂,“見上海所圖皆不成,意頗倦”,於是回鄉出任紹興學務公所總理。不久因事務受阻辭職。同年秋,他得知清廷有派遣翰林院編修出國留學之議,他渴望出洋擴充知識,了解世界,遂把同盟會上海會務交黃炎培接辦自己到京銷假申請赴德留學。1907年7月,他得到駐德公使孫寶琦和商務印書館的資助,得以成行。他初在柏林學習德語一年,後入萊比錫大學學習,這時他已是41歲的“老學生”。他一麵刻苦學習和研究,著重於實驗心理學和美學,一麵從事譯著,編著了《中學修身教科書》五冊、《中國倫理學史》一冊,並翻譯了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一書,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倫理學原理》一書對國內知識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青年毛澤東曾精心研讀了這部10萬字的譯著,並在書上寫了12100多字的批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