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洲,是五四時期北京大學的一位活躍的學生。在李大釗的引導下,他確立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信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作為陝西黨組織的主要創建人之一,他為中國革命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
一
李子洲,名登瀛,字子洲。1892年12月23日,他出生在陝北綏德縣城關鎮的一個貧民家庭裏,父輩兩代都以銀匠手藝營生,父親李元貞靠小本經營維持一家八口生計,艱辛度日。由於家境貧寒,無力送兒上學,李子洲直至十五六歲始入縣城一家私塾讀書。他成了班裏年齡最大、個頭最高的學生,常因此受到一些富家子弟的譏諷。李子洲少年時代就生性聰穎,窮困的生活又促使他早熟,懂得惜時苦讀,勤於勞作,考試時往往名列前茅,因而深得小夥伴的敬重和老師的讚許。
1912年,李子洲20歲那年考入了西安三秦公學中學班。三秦公學當時是陝西很有名望的一所學校。校長和許多教師都是孫中山先生的積極追隨者,不少人是同盟會會員。這些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新派人物,對李子洲的思想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校期間,李子洲在同學中結識了劉天章、魏野疇、楊鍾健、楊明軒等人。他們誌同道合,常常在一起閱讀介紹新思想的進步書刊,縱論天下大事,思索國家和民族的出路。這時西北地區雖然還很閉塞,但西安學界已經強烈感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震蕩。1915年5月,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激起全國人民的同聲聲討?肖息傳到西安古城,李子洲悲憤已極,奔走呼號,聯絡同學在校內外散發傳單,發表演說,積極參加到陝西民眾反日反袁驅陸(袁世凱的爪牙,陝西督軍陸建章)的鬥爭中去。從這時起,李子洲開始在學生運動中嶄露頭角,成為陝西學生領袖人物。他不僅有很高的鬥爭勇氣和組織能力,而且有一副樂於助人的熱心暘,因而在廣大學生以至群眾中很有名氣和威信。及至後來,李子洲到北京學習之後,“不少學生家長們在打發孩子進京時,大都這樣囑咐:到了北京,找你子洲大哥,他會關照的!”
1917年夏,李子洲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係。他的好友劉天章、楊鍾健也相繼進入北大,楊明軒、媿野疇則亦先後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這時的北京大學經過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校長的革新,特別是先後引進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一批新派人物,已經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中心。李子洲這位來自西北高原的青年,對這裏的一切都很新鮮,更加如饑似渴地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經常聆聽李大釗等新派教授的講演,積極參加校內各種進步社團活動。他對政治的興趣更加濃烈了。他以自己特有的淳樸、正直和耐勞肯幹的品格,成為北大學生進步運動的一名健將。
五四運動爆發前夕,北大校內新舊思潮展開了激烈的搏鬥,預示著革命風暴的即將來臨。在這場新舊思潮的激戰中,李子洲始終以極大的熱情站在新派一邊。1919年5月初,當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李子洲和他的同學被深深地激怒了。他立即投身到這場愛國鬥爭的洪流中去。5月3日晚,在有北京十二所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代表應邀參加的北大全體學生大會上,李子洲和同學一起慷慨陳詞,在熱烈悲憤的氣氛中,大家共同決定了第二天向曹、章、陸三個賣國賊示威的行動。5月4日下午,三千多愛國學生集會天安門,並舉行了震撼中外的遊行。李子洲在行進的隊伍中,振臂高呼,情緒激昂。據人們回憶,在火燒趙家樓這場鬥爭中,李子洲是“一員勇敢的闖將”。在整個五四運動過程中,李子洲積極協助李大釗等做了大量具體、細致的工作。他滿腔熱情,精力充沛,常常忙得飯顧不上吃,臉顧不上洗。他和同學一起到處發動組織“救國十人團”,大規模地開展講演活動。隨著鬥爭的深入,參加講演的學生越來越多,單是北大就有八百多名同學參加。李子洲和他的同學們深入到北京城內外的大街小巷以至家庭院落,向市民、軍警宣講愛國反日的道理,有許多同學講到激動處,聲淚俱下,情景十分感人。在6月3日開始的大逮捕中,監獄人滿為患,連北大三院(法科校舍)也被反動當局強行作為臨時監獄。這一天夜裏,李子洲也被捕關到這裏。
屈武同誌在1982年寫的《我的啟蒙老師李子洲》一文中,對李子洲在這場反帝愛國鬥爭中的英勇表現曾作了這樣感人的回憶。
“李子洲平日裏給人的印象,似乎有點兒文質彬彬的樣子。但他演說起來,感情非常激昂,嗓子特別宏亮,很有鼓動性。在新華門外的場地上,李子洲是個引人注目的活躍人物。當年有人評論說,李子洲的演說有‘氣壯山河之勢’,這話並不過獎。事過六十三年之久,李子洲同誌高大魁偉的身影,振臂高呼口號和發表演說時慷慨激昂的英姿,以及他那鼓舞人心的宏亮的聲音,還是那樣清晰地留在我的腦海裏”。
五四運動的洗禮,使李子洲在政治上更加關注國家的命運。他和同時代的先進知識分子一樣,通過這次鬥爭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因而促使他把目光轉向十月革命後的俄國。他認真閱讀《新青年》、《每周評論》以及《國民》、《新潮》等進步刊物,從中汲取養料,受到鼓舞。這時他已是北大哲學係的一名學生,經常在哲學會等社團活動中抒發自己的見解。經過五四運動,他也有了更多機會直接向李大釗求教,成為圍繞在李大釗周圍的進步青年群體的一員。
李子洲在積極參加北大學生進步運動的同時,還十分關心家鄉陝西的學生運動和社會改造運動。還在五四運動進行的時候,屈武和李伍亭等作為陝西省學生聯合會的代表到京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鬥爭,李子洲曾組織旅京陝籍同學一百多人在北大集會歡迎,並陪同屈武等拜訪李大釗,一起暢談了陝西學運的現狀和今後發展的意見。這時,已有一批陝籍進步青年在北京求學,李子洲認為應當很好地組織並發揮他們的作用,把外界的新思想傳播到陝西去,促進陝西的社會改造。1919年秋,李子洲聯合魏野疇、楊鍾健等人,將原有的陝西旅京學生團改造成為陝西旅京學生聯合會,他被推舉負責會務工作。1920年1月20日,在李子洲等的努力下,聯合會主辦的《秦鍾》月刊創刊。其宗旨為:“第一是喚起陝人自覺心;第二是介紹新知識於陝西;第三是宣布陝西社會狀況於外界”。刊物辟有講演、論壇、學海、社會調查等欄目;提倡新思想、新道德;調查陝西社會狀況,揭露軍閥統治下陝西人民的痛苦生活。李子洲為創辦這個刊物傾注了很大精力,親自擔任發行工作。《秦鍾》在向陝西傳播新思想,反對陝西封建勢力等方麵,起到了積極作用。後因各校代表意見分歧和當時陝西軍閥勢力的阻撓,月刊出至第六期後停刊。
1921年10月,李子洲和劉天章、楊鍾健等人又創辦了陝西旅京學生的“共進半月刊社”,出版《共進》半月刊。他仍負責發行工作,並是主要撰稿人之一。該刊初期的宗旨為“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陝西社會”,地方色彩比較濃厚。刊物以宣傳新文化和反對陝西的軍閥統治為主要內容。翌年10月,“共進半月刊社”改稱“共進社”,成為陝籍進步青年組織,該刊也就成為“共進社”的機關刊物。從這時起,刊物轉而注意世界的革命潮流和國內的政治局勢,逐步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曾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號,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並積極探討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各種問題。李子洲為刊物的出版發行和社務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社員最多時達到三四百人。由於他的出色工作,社員把他譽為“共進社”的“大腦”。
李子洲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同學們稱他具有冰與火兩大特點的性格。他對封建官僚、軍閥勢力象塊堅冰,冷若冰霜,鬥爭勇敢堅決;但對友人,對同誌,則滿腔熱情。在同學的記憶中,他生活極為節儉,不吸煙,不喝酒,不進飯館,花一個銅板都要掂一掂重量;而他又是秉性豪爽,當同學們遇到經濟困難,急需資助的時候,熱心關照,慷慨解囊。為了便於陝籍來京報考學生的複習,“共進半月刊”社專門辦了一個補習班。李子洲對這項工作十分熱心,他負責指導國文、史地等多門課程的複習。他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在指導複習中要求學生一律寫白話文,廢止八股腔,要求文章寫得有血有肉,切中時弊。經過他的悉心幫助,大家都有明顯的進步。屈武在回憶中曾提到:“那一年,我在北大文科考試中,得了第二名,主要得力於李子洲同誌的指導和幫助”。當時,北京有一座由延安、綏德等縣共同籌款興建的延安會館,供旅京同鄉住宿,但長期卻被陝籍官紳霸占,旅京學生常苦無住處。李子洲對此十分不滿,於是聯合旅京陝北同學成立了會館管理委員會,製定管理條例,並經過說理鬥爭,迫使長期占據的官紳眷屬遷走,為旅京學生解了燃眉之急。
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北大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發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當時譯為馬克斯,現通用思),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和準備,於1921年11月,由鄧中夏等19人發起知登啟事,公開征求會員。這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之一。李子洲很快就成為這個研究會的成員,積極參加研究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1923年初,由李大釗、劉天章介紹,李子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自覺的共產主義戰士。
從這時起,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李子洲以嶄新的姿態,更自覺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中去。他先後在《共進》刊物上發表了十多篇筆鋒犀利、切中時弊的文章。如他在《澄清內政運動中的外交問題》一文中,猛烈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與軍閥勢力相勾結的罪行,尖銳地指出禍國殃民的北洋軍閥政府,已是“惡聲四揚,醜態百出”,“內外都是一塌糊塗”。他剖析了中國外交屢屢失敗的原因,指出:“內政不良,外交難望勝利”。文章呼籲國人立即行動起來,改造現存政治,澄清內政。在聲援“二七”罷工慘案的鬥爭中,他悲憤揮筆寫下《施、林二七被害諸烈士追悼會感》的詩篇,沉痛悼念死難烈士,同時也表露了自己的心扉。他寫道:
階級戰爭開始了,
我們平民階級的先鋒已被敵人殘害了!
我們站在後線的人嗬!
鼓舞起奮鬥的精神,
拿定犧牲的決心,
手槍、炸彈,
前仆、後繼,
爭我們最後的勝利!
那才對得起我們犧牲的諸烈士。
李子洲以他堅毅的革命精神和較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以及對同誌的滿腔熱情,使許多人從他那裏得到鼓舞和力量,不少人在他的具體幫助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從1919至1923年曾與李子洲親密相處的屈武在回憶中寫道:“在我的心目中,革命先烈李子洲同誌,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他是我的啟蒙老師和引路人,曾經對我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大革命時期在陝北從事兵運工作的李象九也回憶了這個時期受到李子洲的教育和影響,他說為了尋找真理,我於1921年借故請假回家,去北京遊曆。到北京後,我結識了陝西旅京學生李子洲、魏野疇、劉天章、劉含初、耿炳光、呼延震東等人。他們都是思想進步的青年知識分子,對我的思想影響很大。特別是李子洲、魏野疇、劉天章,對我影響尤為深刻。當時,我和李子洲在陝西會館的一個房間裏同住,他喚起我讀馬列主義書籍和秘密書籍的興趣,使我對革命開始有了初步認識。1922年,我參加了陝西學生革命社團‘共進社’,社內成員大半是陝西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的學生。此年,李子洲勉勵我回陝北工作。
1923年夏,李子洲從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從此,他告別了學習、生活和戰鬥了六年的北京大學。
二
李子洲從北大畢業後,受中共北京區委和李大釗的委托,決定回陝西從事革命運動。離京前,他曾滿懷激情地向陝籍同學屈武等表示:“我就要回陝西參加實際工作去了,希望你們繼續完成學業,為參加革命工作做好理論和知識技能的準備。我們青年一代,要做中華民族的柱石,做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他正是懷著這種崇高的革命激情返回家鄉的。這時,他應陝西三原渭北中學校長、“共進社”社員郝夢九的聘請,到該校擔任訓育主任兼國文教員。1924年春,時任陝北榆林中學校長的杜斌丞又慕名邀他到榆中任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員。這一年暑假後,他應聘回到家鄉綏德,出任設在這裏的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校長。
陝西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學校(以下簡稱“綏德四師”)創設於1923年,校政控製在陝北軍閥井嶽秀的爪牙手裏,校風保守落後,學生不問政治。1924年春,學生因不滿校方無理壓製學生正當要求而發生罷課風潮。這次罷課迫使教育廳在暑假撤了原校長的職務,同時委任李子洲來綏德四師主持校務。李子洲到任後,決心改造這所學校,使之成為在陝北開展革命工作的一個基地。他從整頓教職員隊伍入手,設法引進進步分子,取代原來的保守勢力和不稱職的教職員。他離開北大後仍一直保持同李大釗的聯係,取得黨組織的領導;出任綏德四師校長後,又專程去北京邀集人才。他通過李大釗的關係,從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聘請了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的王濡廷(發起署名王複生)及其弟王懋廷、田伯英,隨後又陸續聘請楊明軒、韓叔勳、李瑞陽、常漢三等。由楊明軒任教務主任,常漢三任訓育主任。由於教師實行了大換班,其中一部分是“共進社”社員,其他也多是思想進步的誌同道合者,因而學校的麵貌發生了根本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