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有位賢士叫朱暉,河南南陽人。他幼年時就失去了父母,舅父收養了他。

朱暉在太學讀書時,就以恪守信義而受人敬重,尤其是他不負朋友重托,照料朋友家庭的事情更是傳為一時佳話。

朱暉有個同學叫張堪,在一起讀書時很敬重朱暉的人品。後來,張堪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自知不能治愈。一天,他見到朱暉,便握著朱暉的手,很傷感地說:“我得了絕症,恐難久於人世,我死之後,希望你能替我照料我的妻子兒女。”朱暉安慰他,要他好好養病,但沒有明確表示答應。不久,張堪去世,朱暉為他料理喪事,並親自去他家看望,見他家生活潦倒,便每年派人給他妻子送去穀五十斛、布五匹。朱暉的兒子朱頡對他父親的行為不大理解,便問道:“父親與張堪不過是一般的同學,普通交情而已,為什麼要這樣熱心照顧他的家庭呢?”朱暉說:“張堪生前把我當作知己,托我照顧他家,我就應該像知己一樣照顧他的家人。”

朱暉還有一個同郡好友叫陳揖,他倆常在一起切磋詩文。後來,陳揖不幸離開人世,留下妻子和沒有出世的嬰兒,生活很困難。不久,陳揖的兒子陳友來到了人間,他家的生活更加困難了。朱暉知道後,再次主動出手相助,支援這個風雨飄搖的小家庭。陳友自幼就聰敏好學,德才兼備,朱暉很喜愛他,決定把他培養成才。

後來,司徒桓虞為南陽太守,聽說朱暉人品高尚,學識淵博,便請他來府一敘,果見朱暉儀態大方,談吐風雅,桓虞極為敬重。便提出要用朱暉的兒子朱駢為府衙官吏。朱暉想到的卻是好友陳揖的兒子陳友,這孩子品學兼優,家境貧困,生活難以自給,便說道:“小兒才疏學淺,難當重任,本郡書生陳友,家貧好學,德才俱佳,可以任用。”桓虞見朱暉舉賢不唯親,深為敬佩。

過了幾天,桓虞召見陳友,向他提出了許多問題,陳友應付自如。桓虞見他才思敏捷,政見卓識,非常滿意,便委派為府中重要官吏。陳友勤奮好學,廉潔奉公,辦事總是高人一籌,深得桓虞信賴。

從此,朱暉為朋友守信義的佳話也就在南陽傳開了。

簡評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品質,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保證,尤其是在為人處世上,人們更是看重信字。隻有做到以誠待人,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多少年來,“情同朱張”這個詞彙,就一直被人們視為朋友間感情真摯,講究信用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