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東漢後期著名的儒學家。他一生憂國憂民,通曉經文,風雅清正,誌存高遠,人稱關西孔子。其清廉正直的品德,為他的後代樹立了榜樣,逐漸形成忠正廉潔、剛正不阿、堅貞守節的家風,並為他的五代子孫相繼承。
楊震少年時候,家貧而與母親獨居,靠租借別人家的地養家糊口,鄉裏人稱讚他孝順。他在敦行品德的同時,還特別注意篤學儒家學說,被人稱為“關西孔子”,所以後來成為遠近有名的賢良才子。他還善於清廉獨處,經朝廷多次邀請才同意出仕做官。先後任過東來和涿郡太守、太尉。任職後,也不忘品德修養,秉公辦事,不徇私利。
一次,他的學生王密,拿了十斤黃金深夜來訪,欲謝老師的栽培之恩。他說:“我是看你有才,才薦你做官,你怎麼不了解我呢?”王密說:“夜裏無人知曉,收下吧!”他憤然道:“天知、地知、我知,你也知,怎麼能說無人知曉呢?做官一任,造福一方,為民當官,以廉為本,如以為人不知曉而受賄,豈不是傷天害理,欺世盜名!”一席話說得王密十分慚愧,持金而退。
非但如此,楊震還要把清正廉潔的家風傳給後代。一些親朋故友見他因公忘私,就勸他為兒孫打算,置辦些家產留給兒孫。他說:“讓後代成為清官後代,不也是一份很貴重的遺產嗎?”
東漢末年,宦官當道,外戚專權,統治黑暗腐敗。楊震因揭露樊豐、周廣等人假傳皇令、大興土木、“競修宅第”,受到陷害,太尉印綬被收,罷免官職,朝野都被震動。他滿懷悲憤地回到故裏,對兒孫家人說:“死,是做官的本分……怕隻怕那些狡猾的奸臣不能殺掉,恨隻恨那些作亂的妃後不能查禁,我有什麼麵目重新見到日月!我死之後,用雜木做棺,用單被蓋上即可,……不要設置祭祠。”說完飲鴆而死,以此正氣守節教育他的兒子們。
楊震生有五個兒子,都受到家庭熏陶。其中中子楊秉尤為出類拔萃。楊秉字叔節,少年時秉承父業,博通書傳,在家鄉教書。直到40多歲被舉薦,拜侍禦史,後相繼任為豫州、荊州、徐州刺史,終拜太守。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學問、氣節,還繼承了父親清廉剛直的品格。
楊秉身為刺史,“計日受祿”,餘下俸祿一文不取。楊秉任官執法如同父親,秉直剛正,嫉惡如仇。一次,他檢舉揭發地方貪官汙吏共五十人,上報朝廷,請求嚴肅處理,“天下莫不肅然”,全國為之震動。他一生與宦官鬥爭,有勇有謀。晚年他總結說:“我有三個不能被誘惑:酒、色、財。”無欲則剛,所以他能大智大勇、大公無私。楊秉不但承繼了好家風,且進一步將其發展豐富。
楊秉的兒子楊賜,也繼承了正直清廉的家風,因“少傳家學,篤誌博聞”,被推薦為皇帝劉宏的講學老師,後來拜為太尉,經常為國直言上疏。熹平七年,他上書抨擊朝政,用人不論德才,善惡同流。皇帝劉宏不以為然。光和元年,終因向皇帝劉宏麵諫,提議改弦更張,罷斥奸邪的官吏而觸怒宦官曹節。楊賜隻因對皇帝有“師傅之恩”才免於死罪。中平二年楊賜病逝,皇帝劉宏在策書中讚揚他為士林楷模。
楊門第四代楊彪,為楊賜的兒子,也少傳家學,舉為孝廉,終生不畏強暴。最初因通曉典章製度,被朝廷征為議郎,與父楊賜同朝為官。宦官王甫指使門生獨占官府財物價值七十萬,楊彪發現之後立即揭發,靈帝準奏後,王甫的養子王蔭、王吉、太尉段熲同被處死。這件為民除害的事大快天下,楊彪本人也因此聲名大噪。後因阻止奸臣董卓亂權,被董卓罷官。獻帝當皇帝後,即任太尉。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他一直“盡節衛主”,幾經被害。到建安元年之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專權跋扈,隻因楊彪聲望影響很大免於一死,告病在家。後來,曹丕建立魏國自立皇帝,邀楊彪出任太尉,楊彪固辭不受,表現出他對漢王朝的忠誠。楊彪的兒子楊修“好學,有俊才”。曹操嫉恨他的才能,借故把他殺了,以解自己殺不了楊彪之恨。楊修雖沒有像他的前輩那樣鑄成彪炳品德,但他也為人耿直,為人們所崇敬。
《後漢書·楊震傳》載文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能守家風,為世所貴”。這裏所謂的家風,就是憂國憂民,剛正廉潔,公而忘私,忠誠守信,持節不渝,代代相傳的品質。
簡評
從楊震家的家史來看,其八世祖是楊喜,因為追殺項羽有功,在漢高祖劉邦時封為赤泉侯。如此至於楊震,再至於曾孫楊彪時曹丕稱帝代漢,楊家作為漢代著名的大家族,一直綿延了四百多年。誠信、正直、廉潔成為楊門的家風代代相傳,放大到一個民族,中華民族的“忠”和“信”成為代代相傳的美德,是一個民族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