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結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居民家庭的經濟行為包括收入行為、消費行為和投資積累行為。近些年,我國市場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入和逐步走向完善,居民家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也扮演著投資者的角色,其積累和投資行為成為彌補政府和企業投資不足的重要補充部分。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帶來了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的財富已經積累到一定水平。居民的財富積累以各種形式的資產(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表現出來,資產結構向多元化發展,居民家庭資產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居民為了平滑生命周期內的消費和效用最大化,資產選擇行為變得越來越複雜,而有效的資產選擇和配置方式會對居民資產總量的增長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也會對整個金融係統功能的發揮和社會經濟穩定的發展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
本書在回顧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運用理論研究與比較分析、問卷調查、計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居民家庭資產選擇進行了係統的理論論述,建立了分析框架。本書以處於我國中等經濟發展水平的江蘇省揚州市為例,對城鄉居民家庭資產的現狀、差異、問題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通過時間序列資料分析城鄉居民家庭資產的總量、結構及變動情況,得出人均家庭資產總量不斷上升,農村人均家庭資產增速較快但低於城鎮;家庭資產內部結構呈現多樣化,農村居民家庭資產構成中實物資產比重下降金融資產比重上升,而城鎮居民卻反之;住房和儲蓄分別是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的主要部分,表明了老百姓“居者有其屋”和依賴儲蓄的思想依然比較嚴重。居民收入是資產形成的基礎,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由於收入水平的差異帶來了在資產總量和結構選擇上的差異,居民收入與居民家庭資產之間呈現了較強的正相關關係。在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和資產選擇方麵,出現了隨著收入的上升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占收入的比重均上升的現象。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對城鄉居民資產積累和內部結構變化影響大致相同,人均消費水平與總資產、實物資產增量關係不明顯,與金融資產增量變化呈現相同的上升趨勢。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對資產積累與選擇存在一定影響。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居民的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職業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選擇,表明了人們選擇自己的投資組合和自己的背景是密切相關的。運用Logit模型對城鎮居民投資股票進行分析,發現戶主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居民家庭的年收入水平和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量都是影響居民是否投資股票的重要因素。交易成本、金融知識和財富規模影響了農村居民大量參與股票投資的可能。在國際比較和經驗借鑒方麵,對歐美各國居民家庭資產選擇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最後提出,為推動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和滿足居民的不同需求,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係,規範發展資本市場,加快創新金融工具,宣傳金融理論知識,培養居民風險意識等。
本書的創新在於:運用時間序列數據和截麵數據對城鄉居民家庭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總量結構進行了分析;比較了城鄉居民家庭在資產擁有及選擇上的差異及影響因素;運用多元回歸和Logit二元選擇模型分析了影響城鎮居民資產持有和選擇的因素。不足之處在於:未能深入分析影響居民購買股票的若幹因素,以及由於資料和能力的限製沒有確定居民資產結構合理區間和對居民資產總量進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