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中國麵臨雙重難題:一方麵,地區間發展不平衡,西部區域仍有3000餘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另一方麵,與發達國家相比,國民經濟和社會指標還有很大差距。
可持續發展不平衡性是中國基本國情。從國際比較看,中國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資源、經濟社會差異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以來,從絕對意義上來說,中國任何一個地區都比22年前進步得多、富裕得多。但不可否認,在轉型期各地區經濟增長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地區間收入絕對差距不斷擴大,貧困地區發展滯後,已經成為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嚴重問題,並引起社會各層的廣泛關注與憂慮。國外普遍關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貧富差距拉大問題,特別提醒中國政府小心對待這一敏感而又棘手的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萊因教授和西蒙研究員認為,中國應吸取墨西哥忽視分配均等問題導致吉巴斯地區起義的教訓。來自漢堡經濟研究所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西部地區不穩定因素說明,中國必須改變對貧困地區的發展政策,以防止突發事件和因社會變革運動高漲造成的危機。日本經濟社會學家南亮進認為,分配過分失衡的確是個必須警惕的危險傾向,日本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大國興衰》的作者、曆史學名流肯尼迪則認為,中國麵臨人口爆炸和貧富懸殊兩大難題。要管理好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問題紛繁的國家,協調黨、政、軍、民各集團關係,取得進步又保持穩定,困難很大,對於哪怕最靈活、最明智的領導人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鄧小平同誌早就提出,讓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後,在不削弱發達地區活力的前提下,先發展起來的地區支持貧困地區。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根據鄧小平同誌的構想,提出了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戰略方針,決定從“十五”開始,全麵啟動西部大開發,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朝著縮小地區差距的方向努力。實施這一戰略方針,必須切實解決貧困地區群眾,尤其是少數民族溫飽問題,這是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奮鬥目標的一個偉大戰役。江澤民同誌指出,打好扶貧攻堅戰是由我們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部分人富起來,一部分人長期貧困,也不是社會主義。古代有的政治家尚且講“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作為共產黨人,更應對群眾的困苦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他還談到,建國半個多世紀了,如果還有幾千人吃不飽飯,擺脫不了貧困,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那樣我們將愧對革命先烈,愧對老區人民。他代表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號召,今後扶貧任務不管多麼艱巨,時間多麼緊迫,也要下決心打贏這場攻堅戰,啃下這塊硬骨頭。這表明,由中國共產黨譜寫的“西進”曲已奏響最為牽動人心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