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歐美發達國家一些曆史形成的貧困地區更是首當其衝,備受其害。
(1)世界超級難題與西方貧困化
中國有貧困。不過,中國貧困的比例不算很高。經過多年努力,中國現有貧困人口4000萬,由占世界貧困人口的1/4降低到1/20。全世界現有貧困人口12億,占總人口的20%。貧困是世界超級難題。
據估計,2000年全世界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5萬億美元。北美、歐共體和日本16個國家的人口為8.7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58%。國民生產總值約有25萬億美元,占世界總產值的70%。西方7個大國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2%,國民生產總值卻占世界總產值的62.5%。據世界銀行統計,在過去50年內,全球財富增長了6倍,但窮人與富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占全球人口20%的富人擁有世界財富的75%,而占全球人口80%的窮人人均每天不足1美元。少數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其中瑞士高達3.6萬美元,人均每天100美元。而莫桑比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80美元,人均每天0.2美元。可是,即使在歐洲,也有1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在歐盟12個成員國中便有5000萬窮人,有500萬人無家可歸。他們終日掙紮在生命線上,被剝奪了住房權、醫療權、受教育權、工作權和家庭生活權。4個比利時人中有1人生活在貧困線下。1979耀2000年,英國人的平均工資增加了35%,可是在英國竟有占人口10%的窮人的工資下降了17%以上,另有10%的富人的工資增加了50%。美國也一樣。2000年美國有3000萬人食品不足,處於程度不等的饑餓之中,更為嚴重的是,在3000萬食品不足的人當中,有1200多萬是兒童,在1200萬饑餓兒童中,6歲以下的兒童占600萬。他們營養不良,發育不全。在美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378萬人生活在貧困中,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2.4%。另據美國無家可歸者聯盟估計,美國每年約有200餘萬人有過無家可歸的經曆。2000年4月,克林頓政府宣布,美國有700萬人無家可歸,人數之多異乎尋常。導致美國窮人增多的原因很多,失業是一條。在美國800萬個貧困家庭中,有326萬個失業家庭。失業就意味著失去經濟來源。在美國的一些大城市中,男性黑人勞動人口的失業率高達40%耀50%,這又同種族歧視有關。種族歧視是美國窮人增多的又一個原因。
在國外窮人聚居城市社區,貧困文化正在形成。貧困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其一,愚昧性。貧困地區文盲較多。在貧困家庭的子女中,失學率高。窮人的天賦雖然同富人沒有絲毫差別,可是,由於他們失去了深造學習和廣泛實踐的機會,便帶來了愚昧。其二,邊緣性。窮人由於貧窮便會失去許多社會參與、政治參與的機會。失去了參與的機會,便漸漸地處於遠離社會中心的社會邊緣地位。遠離中心的邊緣地位,很容易對主流社會產生離心力。其三,叛逆性。如果富人對窮人采取歧視和排斥的態度,久而久之,窮人就會對富人產生敵意。人們常說,窮則思變。這“變”,有變富的一麵,也難免有變亂的一麵。1992年在美國洛杉磯市爆發了騷亂,打死53人,打傷2300多人,砸了數千家店鋪,經濟損失達20億美元。這場騷亂的導火線是種族歧視,深層次的原因是貧困。關於窮人的叛逆性,正如法國《解放報》2000年3月6日在評論聯合國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時所指出的:“人們終於可以對100來位國家元首大聲地談論一些年來人們隻能在各種場合低聲議論的話題:富國與窮國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已不再僅僅是一個道義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國際安全問題。”事實很清楚,富國與窮國之間的矛盾是國際安全問題,富區和窮區之間的矛盾便是地區安全問題。其四,家庭兩極化。從國外的情況看,貧困家庭的類型是截然相反的兩種。一種是大家庭。美國約有一半的窮人生活在五口以上的大家庭中。美國的貧困婦女平均每人生五個,甚至十多個孩子。有人認為:“貧困家庭的膨脹已成為美國貧困人口居高不下的一個主要原因。”另一種是單親家庭。在美國的隻有母親的單親家庭中,貧困率高達34.3%。現在美國約有100萬13至15歲的少女未婚先孕。這樣的未成年母親無法就業,隻能靠救濟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