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扶貧管理(1 / 3)

(1)脫貧進程

從目前的扶貧形勢看,對脫貧進程影響最大的問題有三:一是扶貧投入問題;二是扶貧效益問題;三是扶貧管理問題。

現在所剩的5000萬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中西部省區的深山、石山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和荒漠區,以及地方病高發區和水庫移民區。這些地方的特點是:人均耕地極少,土質貧瘠,人畜飲水困難,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甚至缺乏起碼的生存條件;很多地方窮鄉僻壤,地處偏遠,由於不通路、不通電、不通郵,環境封閉,信息不靈。這些地方長期以來教育落後,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接收新事物慢,又兼缺醫少藥,疾病叢生,社會發育程度低。至今還有不少人居住在窩棚和山洞裏,饑寒交迫,境況淒慘,這些明顯的區域特征和自然特征,大大增加了扶貧的客觀難度,過去一元錢能辦到的事,現在需要兩三元錢才能辦得到,而目前扶貧資金的供給與需求相差懸殊,遠不能適應客觀實際的需要。

近幾年國家扶貧資金不斷增加,1999年三項資金年度規模已接近百億元(扶貧貸款45.5億元,以工代賑資金40億元,財政支持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12億元,合計97.5億元)。初看規模不小,但尚不及國民生產總值的0.2%。如果以沒有解決溫飽的人口測算,更是微乎其微,人均年投入隻有130元。加上地方配套30%,人均170元。其中一半是貸款,農民不僅要還本而且要付息。真正由國家付出的,並假設全部用於窮人,人均一年也隻有五六十元,不及城市月工資最低限額的1/3,甚至比一些地方農民承受的不合理負擔還低,更無法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扶貧標準相比。

在扶貧投入上必須有一個大的思路轉變。有些貧困縣從1986年算起,已經扶持了24年,至今還是貧困縣。其中有些是今年脫貧,明年又返貧,有些則從來沒有脫過貧。如果按目前的扶持力度進行下去,也許還要一二十年。與其每年都拿點錢而不能解決問題,不如集中力量真正解決一些問題。

必須把扶貧資金的份額,從目前不足國民生產總值的0.2%提高到0.5%(低於發達國家70年代的0.7%,高於90年代的0.3%)。也就是說,用於扶貧的資金總量,應達到每年250億耀300億元人民幣。以後每年按物價指數增長,連續5耀10年,“中華民族曆史上的一件大事,人類發展史上也是一個壯舉”的目標可望提前實現。可以設想,前五年解決溫飽,後五年基本脫貧。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將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一個榜樣,讓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人類發展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扶貧資金的使用主要是兩大部分:

區域經濟增長和直接扶持農戶脫貧。區域經濟增長將為貧困人口的脫貧提供市場環境,農戶的脫貧也將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產品、勞動力和購買力,二者相輔相成。具體來說扶貧資金用於四個方麵。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區域封閉。長期與外界隔絕,隻能靠消耗和破壞資源維持自然經濟。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固然很多,基礎設施的落後,是直接原因。因此必須把道路、通信、水、電的建設提上日程。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支持區域經濟增長,首先得益的並不是貧困人口,而是工業企業和富裕人口,以及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的經濟交流――最終有益於國民經濟綜合實力的發展和增長。但是通過以工代賑,貧困農戶有所收益,而且基礎設施最終也將有益於農戶的脫貧致富。

基礎設施建設,一般來說是跨越縣界的區域性建設項目。而與貧困人口脫貧關係最密切的還是縣域經濟的發展。如果一個貧困縣的在職工作人員發不出工資,離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和醫療沒有保障,可以想象,這個縣的工作將會是怎樣一種焦頭爛額的景象。正常的工作秩序尚且不能維持,就很難設想扶貧工作能夠正常進行。為了維持縣財政的開支而不得不東挪西借的時候,擠占扶貧資金、教育資金、科技資金的狀況怎麼可能杜絕呢?如果東挪西借盛行的話,又怎麼能阻止貪官汙吏不渾水摸魚呢?所以扶助貧困地區的發展基金,不僅不能減少,還應增加,至少應在原有12億元的基礎上達到40億元。連續幾年,使每個貧困縣真正建立起幾個龍頭企業,既可緩解縣財政的困境,又可為扶貧創造機會。在強有力的監督機製控製下,切斷擠占扶助貧困人口的扶貧資金的管道,使解決溫飽的扶貧工作走上正軌。

扶貧的最直接的目標是:第一,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第二,讓貧困人口脫貧;第三,使貧困戶走上致富之路,向“共同富裕”邁進。直接扶助貧困農戶,應當是扶貧的重點,至少應安排80億元,其中50%耀60%直接貸款給農戶發展生產(其中包括勞務輸出的貸款),這方麵已有成功的經驗,後麵再做專題討論。30%耀40%用於能涵蓋貧困農戶加入其中的農、林、牧開發項目(非工業企業)。10%耀20%用於科技和技能培訓,其中包括重建農技網,力求把對農民的成人培訓,特別是對貧困人口的培訓係統化、製度化。

那些人均隻有0.1耀0.2畝耕地的山區,連吃水都十分困難的石山區,異常幹旱的荒漠邊遠地區,已不具備人類生存的起碼條件。一般性的扶貧根本不能解決問題,這些地方的惟一出路就是移民。這些地方幾十年來,年年救濟年年窮,連救濟糧都無法運進去,即使運到,也已成本奇高。這些地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居住十分分散,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他們也不起作用。如果把每年的救濟加起來,可能已超過了移民所需的費用。為此我們應當痛下決心,把這些人口分期分批進行移民,一次性予以解決。移民不僅卸下了國家的包袱,也使貧困人口早一天脫離苦難。據有關人士估算,約有5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迫切需要采取移民方式解決他們的貧困問題。如果以每戶補助5000耀10000元,每年拿出40億元,三年即可基本解決。

解決資金問題,主要靠國家的投入。同時也要廣開門路,多方籌集。一是中央增加扶貧投入。中央財政是扶貧資金的主渠道,如果把支持東部沿海地區的力量向貧困地區傾斜一點,如果緩上幾個大型企業,如果加強稅收執法,如果少建一些酒店,扶貧資金的籌集應該不是難事。二是地方政府也要增加扶貧投入。三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在安排產業布局與資金投放中,進一步向貧困地區重點傾斜。四是發動全社會鼎力相助。目前120多個中央部委、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定點掛鉤幫扶320個國家定點貧困縣;地方各省相應的2500多個單位幫扶了國家定點和省定貧困縣592個,定點掛鉤的幫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很不平衡,有的單位投入極少,僅僅是個聯係點,在今後的扶貧攻堅中,也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五是要開展好東西部省市間的互助和富省幫窮省、富縣幫窮縣的富幫窮活動。六是要支持民營企業家辦好“光彩事業”,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優惠條件和政策環境;此外還應積極爭取有關國際組織的合作和支持。

消除貧困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要求,隻要把農村的貧困狀況廣為宣傳,積極倡導,同心協力解決扶貧資金的緊缺困難,就大有希望。

(2)扶貧效益

既要加大投入,又要用好資金。沒有效益的扶貧等於浪費資金。所以,扶貧效益比扶貧投入更重要。

這些年來,國家用於扶貧開發的資金,為解決群眾的溫飽,改變貧困地區的經濟和社會麵貌,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各地在扶貧資金的管理使用方麵,也創造了很多成功經驗。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扶貧資金到位遲;中央的扶貧資金,超越規定的投放範圍,沒有完全用到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相當一部分貧困縣,重富縣輕富民,重工輕農,重大輕小,甚至把一部分扶貧貸款用於解決與群眾溫飽毫不相關的項目;一些開發項目,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不當,效益不好,還款率低,呆滯嚴重。而與解決溫飽最為直接的農業發展,卻得不到最有效的支持。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扶貧效益的實現和脫貧進程的快慢。

所謂扶貧效益,主要不是指經濟學上的投入產出效益,而是指扶貧資金在解決溫飽和提高農戶生產自助能力上發揮作用的大小。如果扶貧資金沒有用於扶貧,或者雖然用於扶貧,但是沒有在解決農戶溫飽問題上發揮作用,這就是沒有產生扶貧效益。或者雖然發揮了一些作用,但是作用極小與投入不成比例,這就是扶貧效益不高。沒有效益的扶貧等於沒有扶貧。所以說扶貧效益是扶貧工作的生命,是扶貧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因此必須把提高扶貧效益置於全部扶貧工作的首位。或者說要把全部扶貧工作重心,轉到以提高扶貧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長期以來,中國的扶貧實行的是一種區域增長帶動戰略。這種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在區域經濟增長中帶動區域內貧困人口的脫貧。這種戰略在特定的條件下,在80年代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實現了大麵積貧困人口的減少。但是進入90年代,這種戰略逐漸失去優勢,區域增長對貧困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已大大減弱,而其固有的缺陷卻明顯暴露出來。

在區域增長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扶貧對象的主體確定為縣。因為縣既是行政單位,又具有區域特征,所以扶貧的一切活動都以縣為單位進行。決定是否納入扶貧對象,要看縣域內的人均收入水平;決定是否脫貧,也以人均收入水平為標準。從急功近利的角度來看,影響人均收入水平的決定因素,主要是縣域經濟的總量增長,而不是貧困農戶是否脫貧。這就自覺不自覺地誘導決策者的行為向總量增長的目標傾斜,引發了重工輕農,重大輕小,扶貧資金被挪用、漏出,以及目標偏差等一係列不正常現象的發生。這也正是產生所謂“富縣富民”爭論與矛盾的原因。

貧困地區的現實是民窮縣也窮,都應當發展,都應當致富。但誰是扶貧對象的主體必須明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並為脫貧致富打下一定的基礎。任務是解決溫飽,對象是貧困人口,扶貧的主體對象隻能是貧困農戶。事實上現在還根本談不上“富民”的問題,而是向貧困農民“雪中送炭”的問題。首先把他們從饑寒的泥潭中扶起來,並幫助他們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增強自助自救能力,自力更生地解決溫飽問題,能吃飽飯,能有衣穿,能從事簡單再生產,為致富創造必要條件。

但是要擺正富縣富民的關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從中央到地方重新統一認識,在戰略指導思想上來一次大的調整,從“區域增長戰略”向“農戶受益戰略”轉變。並把戰略思想的轉變,形成強有力的規範和製度,把扶貧任務規劃到貧困鄉、貧困村,把扶貧效益落實到戶。一旦貧困農戶的溫飽解決了,生產發展了,農民富了,縣也就富起來了。富縣要寓於富民之中,不能與民爭利,貧困縣都是財政赤字縣,負擔很重,日子很難過,富縣的迫切願望應予支持。為此我們建議,單辟一塊扶助貧困縣的資金,即把支持不發達地區的發展基金從不足12億元擴大為40億元,以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但是扶助貧困農戶的貼息貸款,必須集中扶持貧困農戶,兩塊資金嚴格區分,以保證溫飽目標不受幹擾。指導思想端正了,扶貧主體擺正了,扶貧效益就能大幅度提高,扶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就大有希望。

扶貧是以增加窮人經濟收入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因此必須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有步驟地進行。特別是如果加大扶貧投入的話,這個問題就更重要了。這些目標、計劃、措施、步驟的製定,可以統稱為扶貧設計。扶貧對象的主體從縣轉向貧困鄉、村後,扶貧設計也必須從縣向貧困鄉、村轉移,並把推廣扶貧設計提上議事日程。首先,要決策扶貧的主攻目標,是種植業、林果業,還是畜牧業或采掘業?以及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要有一個總體規劃。其次,按照規劃要求確定項目,並逐項進行實施方案的設計。如同一項工程要有施工圖紙、施工設計一樣,扶貧項目的實施,也要有設計、有圖紙,詳細列出資金預算、預期效益、完成期限、實施步驟、監督驗收等內容。推行扶貧設計,必將有效地減少扶貧工作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大大提高扶貧工作的計劃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