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貧困農村地區落後,生存壓力極大。消除貧困,解決溫飽是西部貧困農村地區中心任務,但不是最終目的,要在這個基礎上使西部貧困地區走向富裕和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脫貧與發展的關係,使兩者有機結合,在脫貧中求發展,以發展保脫貧。認真研究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的條件和市場經濟規律,適應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的要求,科學決策,形成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的新路子。
(1)立足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經濟
產業結構不合理既是西部貧困農村地區落後的重要原因,也是具體表現。一是各產業間以及每個產業內部構成比例不合理,關係不協調;二是產業結構缺乏資源依托,產業選擇脫離實際,盲目布局,形成產業結構與發達地區趨同現象。客觀而言,任何地區要建立獨立而完整的產業結構體係和區域經濟體係,不可能也不必要。因為各地區實際發展條件不一樣,生產要素的構成不可避免存在缺陷,隻能分別適於某些產業的發展。同時,分工與協作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特征,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共同規律,隻有對資源實行優化配置,形成產業的分工與協作,才能實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各地經濟作為國民經濟整體的組成部分,應以發揮比較優勢、參與經濟協作為原則,不必追求自身體係的全麵和完整。這就要求西部貧困地區對資源狀況進行客觀分析,從實際出發,立足資源優勢,建構充滿生機和活力、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獨特產業結構和經濟體係。如果不顧自身條件,步發達地區後塵亦步亦趨,追求“小而全”、“大而全”,搞重複建設,就形不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難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域化布局中占據一席之地。西部貧困地區最大的優勢在於資源優勢。西部貧困農村地區具有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經濟開發價值巨大,是產業結構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對於優化產業結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資源優勢,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是地礦資源豐富。西部貧困農村地區一般地質構造複雜,能源礦產資源豐富。分布著各地質時期的地層、岩漿岩,造成豐富多彩的礦產。大部分礦產分布在中西部落後地區,開發前景十分廣闊;其次是動植物資源豐富。林木、皮毛、絲麻、果品、藥材、土特產品大部分分布在西部貧困地區,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很大;再次是勞動力資源豐富。西部貧困農村地區由於經濟落後,生產條件差,勞動力容量十分有限,以至於西部貧困地區盡管人口密度和絕對數量都不如發達地區,但勞動力相對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大量的勞動力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待於開發;其四是土地資源十分豐富。僅經濟落後的西部地帶土地總麵積就有537.3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56%以上。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為全國平均值的2.46倍,為東部地帶的7.35倍。從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地區看,土地人均占有麵積更大。如果把經濟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加在一起,土地總麵積占全國的86.6%,其中耕地麵積占全國的65%以上,草原麵積占71%以上。全國約5億畝宜農荒地資源幾乎全部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如果單從耕作業觀點看,這些地區山地沙漠麵積大,生產自然環境有貧困一麵,但如果從大農業和國民經濟觀點看,這些地區也有富饒的一麵。地大,意味著生產空間廣闊,生產建設安排的活動餘地相應加大,農林牧和各項建設事業的用地矛盾較易解決,對經濟綜合發展有利。
西部貧困地區資源大多處於待開發狀態,後備潛力大。豐富的資源為經濟開發提供了條件。從理論上說,資源的豐富和開發利用狀況,是影響一個國家、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社會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不僅是傳統產業,而且也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又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之一。產業結構無非是以資源為基礎和依托的產業之間的布局及相互關係,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誌,就是這種結構必須符合資源狀況,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因此,優化西部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體係的總原則,應當立足資源優勢,形成特色。
當前西部貧困農村地區立足於自身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體係麵臨大好機遇:一是隨著產業結構轉移進程和升級較快,東部發達地帶把資源型產業向西部落後地區轉移,形成貧困農村地區資源型產業的比較優勢。二是隨著全國經濟建設發展,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對資源和能源的依賴日益強烈,顯露出受資源缺乏的製約,迫切需要利用西部落後地區資源,以求得東部地區經濟快速、持續發展。預示著西部落後地區的資源型產業具有更廣闊的市場。三是國家確定了加快西部地區發展戰略,並出台了一係列扶植西部發展的政策,特別是國家將優先在西部地區安排資源開發建設項目;有步驟地引導東部某些資源初級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西部地區,發揮比較優勢;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體係,重點解決資源性產品同加工產品比價不合理問題,以保證資源性產品的開發和生產獲得比較效益,有利於貧困地區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因此,西部貧困農村地區必須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以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以支柱產業為龍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
為了充分發揮西部貧困農村地區的資源優勢,使資源優勢轉變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西部貧困農村地區在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體係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大搞綜合開發性農業。貧困農村地區的工業本來就十分落後,進一步發展又受到農業經濟落後性的製約。這是擺在貧困地區麵前的嚴峻現實。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整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發展的前提;又是解決人民吃飯問題的基礎,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決定性意義。總之,抓好農業,使之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是貧困地區的頭等大事。當前,貧困地區的農業耕作條件普遍較差,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農業基本上靠天吃飯,生產規模狹小,經營分散,耕作方式簡陋,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程度及商品率很低,農業十分脆弱和落後。這種狀況不僅對工業發展,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不利。農業如果繼續搞不上去,整個經濟都無法正常運轉,更談不上脫貧致富。但農業的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合理布局農村產業結構,圍繞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包括土地、光、熱及動植物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首先要抓好糧食生產。要通過擴大播種麵積,推廣優良品種,改造中低產田,加強田間管理,普及科學技術,興修水利,增加投入等綜合配套措施增加糧食產出,保證糧食供應,實現糧食自給,爭取糧食有餘。農業生產條件稍好的貧困地區還要增加糧食商品生產,並通過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經濟效益。總之,糧食生產絲毫不能放鬆。但是,由於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低,加之貧困地區在發展糧食生產上製約因素較多,代價過大,因此不能同農業生產條件優越的發達地區攀比,否則事倍功半。過去不少地方片麵盯著糧食生產,不僅糧食生產上不去,溫飽問題不能解決,而且嚴重限製了其他各業發展,這個教訓應當汲取。在農業發展上引入市場機製,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即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穩定增產糧食的前提下,因地製宜的提高各類農業資源的利用程度和經濟性,突出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大搞多種經營,全麵發展林、牧、副、漁各業,實現增糧又增收。各地要從實際出發,確定優勢產業,努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綜合開發,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與農民搞聯合承包,使資金、技術、人才與土地等農業資源結合起來,增大開發力度,豐富開發形式,並通過實行土地有償轉讓製度,推行農村股份製和股份合作製等,建立充滿活力的農業開發機製。可以說,搞農業綜合開發,是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一條捷徑。此外,在農業發展上要立足於當地農、林、牧資源,積極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重點輕紡業和產品,建設農、工、貿一體化的綜合基地,以發展農業帶動輕紡工業,推進其他工業和第三產業,為礦產等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創造一個較好的經濟與生態環境。
大力發展資源型工業及其產品加工業。西部貧困地區之所以落後,就在於它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支撐不起地區經濟。作為地區經濟支柱的傳統農業天生就落後,根本無法帶動經濟起飛。實踐證明,沒有堅實的工業基礎,西部貧困地區不可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隻能在困境中徘徊。因此,西部貧困地區要把振興工業擺在中心位置。在這方麵,西部貧困地區大有可為,因為其能源資源十分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為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西部資源開發必須實行兩個轉變:一是由單一部門開發單一資源變為組織關聯部門和地區以跨行業、跨地區方式綜合開發,提高資源開發率,一礦變多礦;二是由單純礦產開發變為資源開發與加工結合,提高礦產資源就地利用率和附加價值,減少無效運量。在資源開發上分階段進行,不盲目鋪攤,堅持先重後輕、先易後難的原則。地區內具有優勢的礦產種類較多,由於能源基地建設周期長,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因此在資源開發的步驟上,首先應側重於能源開發,特別是煤電資源的開發,形成一定規模的煤電基地、水電基地。與此同時,輔之以國家急需又能促進地區經濟的其他礦產資源適度開發,如石油、有色金屬等,並分階段進行,有所側重,形成規模層次,即在大礦大開的同時小礦放開,有計劃地組織鄉鎮企業和群眾就近開采零星分散的小礦,既是農村致富的重要途徑,也是改進整個產業結構的重要措施之一。總之,要集中力量重點開發,配套建設,形成礦產資源的開采、加工、運輸、銷售一條龍的資源型工業體係,發展有本地特色的主導產業和拳頭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民的一大創舉,對於改造單一的農村產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門路、提高農村經濟整體效益和專業化、工業化、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都具有重要意義。西部貧困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的一個重要差距就在於經濟結構單一,鄉鎮企業發展緩慢。因此,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起點低,廣大農村消費水平不高,為發展鄉鎮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副產品又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因而貧困地區在發展鄉鎮企業方麵大有可為。發展鄉鎮企業,要不拘一格,靈活多樣。農業、工業、商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多業並舉,共同發展,鄉(鎮)辦、村辦、聯戶辦、戶(個體或私營)辦企業以及股份製企業(包括股份合作製企業)、聯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一起上。並鼓勵國有企業辦鄉鎮企業,實行一廠多製。支持發達地區帶資金、技術、人才到貧困地區辦鄉鎮企業,把發展鄉鎮企業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尤其要大力發展戶辦、聯戶辦和股份製企業,真正實現多輪驅動、多軌運行。貫徹“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積極解決能源、交通、市場等基礎設施方麵的問題。製定優惠寬鬆的政策,從貸款、稅收、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信息和技術服務等方麵扶植和引導其發展,建立健全管理體製,堅決製止向鄉鎮企業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並打破地區行業界限,加強橫向聯合,拓寬鄉鎮企業發展空間。要抓好強縣、強鄉、強企業,形成鄉鎮企業的“領頭雁”。特別是應大膽使用經濟能人,發揮經濟能人的作用,把那些懂經營、會管理、商品經濟意識強、敢於參與市場競爭的土生土長的能人提拔到各鄉鎮企業領導崗位上來,為他們發揮作用創造條件。要實施優勢戰略,緊緊圍繞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以資源開發加工為主,以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企業為重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揚長避短,各打各的優勢仗,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和壯大。實行重點開發,小區相對集中發展,並把鄉鎮企業的發展同農村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以集鎮為依托,連片開發,建立鄉鎮企業開發區,避免過去一些地區出現的那種“遍地開花,村村冒煙”布局,加強管理,減少汙染,降低投入,提高效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把鄉鎮企業發展同科技進步結合起來,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引進高科技,推動企業技術上檔次、上水平,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通過同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國有大中型企業聯合或直接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購買技術專利,或與科研單位聯合辦廠,對方以技術入股,或開展來料加工、裝配、來樣生產。實行農、工、商聯合,以實現技術改造,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此外,搞活農村金融,開辟新的資金來源,並通過農村合作基金會、發展股份合作製等辦法,拓寬集資、融資渠道,千方百計增加鄉鎮企業的資金投入。總之,通過綜合配套措施,加快鄉鎮企業發展,改善西部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